成就“赤壁”知名度的,古有苏东坡、罗贯中,这个难容置疑,而今有吴宇森,这个还要商榷。
当下吴宇森,非上世纪吴宇森!
吴宇森,带70代人进入光影梦境.武打+枪战+义气,过瘾。几近成为了许多影迷的启蒙老师。
上世纪末,吴宇森远走好莱坞。他执导的影片,应该没有一分钱是来自香港方面的投资。原因为何?我想大半原因来自于香港的制片体制与导演处事风格吧,简单的讲,人际关系玄妙。《赤壁》刚刚启动,香港方就有了两版三国题材的电影――《三国·见龙御甲》和《三国·红玫瑰白玫瑰》,这应该不是巧合,不是遥相呼应的共搭“三国快车”,看起来有点抢占滩头的意思。
吴宇森在香港影坛的影响是电影史的记录,还会不会是资金方的信心和票房的号召力,这太难讲了。同理,放在全球电影市场里,他能给影片带来什么?恐怕考虑的人又各有各的考虑了。
演员阵容决定剧本,还是剧本决定演员?
这么一部历史片,史实、剧情等可以从文学作品中、史中、电视剧中、评书中得到。此番的剧作更经过了邹敬之、芦苇等多位大家之手。还历史本来面目的初衷是好,可还原难度很大。《三国志》等史书为剧作提供的史料依据过于散,需要很大的艺术虚构;《三国演义》等小说为剧作提供的故事又过于文学化,有悖于“史实”初衷。这些是很多历史剧都面临的普遍问题,暂不多论。
而这短短的两个月内,先是刘德华出演赵云告吹,接着梁朝伟辞演孔明,再到开机伊始周润发又非议出局。这一系列香港演员阵容的变故与上述质疑有何种暗合姑且不多做分析,可这一定苦了编剧和导演。
一个故事性强的电影,演员至关重要,演员阵容与创作中的故事走向、人物关系等紧密相连,这是“国际大题材的史诗电影”不是玩闹着的篷车游艺!
每动一位演员,编剧几乎都要调整一次剧本,这不仅仅是艺术创作的需要,更是票房、市场的需要。很难想象,这样的变故,剧本与原来的创作初衷是否已经相去甚远了。
另外,我个人认为,赤壁一战,决定了三足鼎立的历史格局,而华容道中的捉放曹又是赤壁中文戏武戏兼重的一笔,对解读历史、刻画人物、推动剧情有着相当的“戏剧”性。单从演员定角中,没有提及“关羽”,想必,华容道被停在剧本以外了,这对《赤壁》是得还是失,就只能看完成片再做讨论了,当然,是在它能成的情况下。
《赤壁》是观众需要,还是形象工程?
中国电影属于严重的两头沉,中间断的局面。要么图大,往大了做,讲究的就是个最大、最豪华。像《英雄》《夜宴》《黄金甲》的路子,要么以小图博大,像《疯狂的石头》《追爱》等。
3000万以上的投入,大陆导演值得尝试/信任的就只有张艺谋、冯小刚、姜文、陈凯歌了。大华人、大华语范围内还有港台呀,杨德昌、候孝贤就市场而言基本稍息立正。李安、王家卫基本不用依靠内陆的投资。唉,吴宇森呀,让他来,可信!
其实,《赤壁》早就来了,先是从某国字头公司,后又辗转至另一家国字头公司。二国代表都是场面人。吴宇森是个认码头、拜码头的职业导演,这样工作性质简单:拿钱拍戏,天经地义。这样的导演,符合现在中国电影市场的需要。(我曾经论述过中国300――3000万的资本方,找不到值得信任的导演)
做大影片才能充门面,当然,面儿拉足了,说百亿票房,也有人肯报道的。国人精于此道。可我相信,真实只有一个:票房和其他衍生品的收入、观众的口碑是投资人与政府官员最结实的记忆。
《赤壁》够“大”呀,单单一个角色的请辞,就折腾的记者们,东一条揭密,西一条独家的吵吵。我看了看,网上的评论和网友的跟贴留言,不那么热烈,百姓现在买药是要看疗效的口碑,不像前二年买保健品那样儿了。
国字头的大公司嘛,当然是中国电影的国家队,正规军,下个,不!是下下个,下下下个……奥斯卡得是咱们派代表去呀 争面儿呀。
做个全国最大投资的电影,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没有创造条件的条件降低条件也要上,降低了条件还没条件上的打肿了脸也得上……
不用幸灾乐祸的去写这文,看那文。中国的豆腐渣工程、可笑的形象工程、可恨烂尾工程、可怜的百姓,实在是不少了。上,是硬道理!可硬上,谁苦谁自己知道。
醒醒吧《赤壁》,当心这6亿,成了豆腐渣、烂尾房,这不毁了“赤壁”这块牌子嘛?!(作者系天地人传媒影视中心电视剧部主任)
搜狐网发布本消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并不意味着本消息代表搜狐网立场或赞同其中的观点描述。如需转载,请与作者联系!
顺便问下,华中赤壁怀古服务器怎么这么多升级狂啊? 记:是啊,我自己也还要排队才能进,不过,即使在这样的情况下,你们在4日终极内测第一...
2007-04-16 13:5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