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后的香港电影,较内陆而言,产业格局比较完善和成熟,创作史完整。其中以香港电影类型片的建设,很具说服力。类型片的水平,在正常的商业片制片体制下,往往能体现这个国家/地区的整体电影水平。
内陆经过文革十年的电影灾难和七、八十年代文化思潮的启蒙。
“传、帮、带的师承体系,堂会帮派式的制作机制”是香港电影民间叙事性质的类型片保持新鲜、新高的内在动力。长期以来,香港本土电影以“民间香港的命运叙事”的立场,吸引我。反观近十年的香港本土电影,面临这资金不充沛;人才流失的双重尴尬。而且这种夹缝里遗漏出的影片也很难保持本土风貌。
传统的武侠片、黑帮片、喜剧片、情色(色情?艳情?)片,在不同程度上受到局限。
尽管香港本土商业片,未能入大多批评家的法眼,但纵观香港电影中的“大俗片”,正是民间叙事最可贵的一点。
事实告诉我们:香港本土电影的兴衰还要在内寻求“自助”方案。我所提出的坚守本土电影的风貌,是想刺破、颠覆“全球语境下制作”主流理论的虚假与危险。
以好莱坞为主导的世界影坛,自上世纪70年代,不断的向全球的资本方、艺术家、院线等业界人,鼓吹宣扬“全球语境论”。在某种意义上讲,好莱坞的大半商业片,都是美国民间命运的书写,都是美国的“主旋律”。而他们鼓吹的“全球语境”,是一种同化其他民间叙事的攻略——全球资本在一部/类电影集合,体现同化主题。可台湾电影的死亡、日本电影的扭曲、韩国电影的危机、香港电影的割裂、内陆电影的纷乱等事实,不得不使人去深刻思考美国制造主流理论的功用,这不是一个危险信号,而是战争的开始。好莱坞电影早已经旗帜鲜明的向其他类型的电影开战了。
我高兴的看到,本届香港电影节将导演邱礼涛推置“焦点人物”,意义是积极的,香港的批评界、理论界呈现出一种清醒的自省。邱礼涛对于很多内陆人有着相当的陌生感,知名度不高。但他从1987年第一部电影《英雄好汉》开始,20年来共执导过40多部电影,这二十年正是香港本土电影从颠峰逐步走向低谷的过程,香港本土电影成长的见证者。从邱执筒的电影类型来看,属于“题材杂家”,有限制级的,有偏文艺的,有偏商业的。从邱从影经历来看,他属于标准的工兵、救火队,编、导、演、制等工种全能来。
尽管有相当一部分批评家指出:邱导的影片未能恒定在一个较为统一的美学标准上;题材偏进恶俗……我则认为,邱导形成了一种电影气候:500 1500万港币之间投资的影片,这是在电影理想与消费市场的“中庸之道”,这种折中也是香港本土电影的一个中间。
21世纪前后内陆电影市场,出现强烈的两级分化现象:3000万以上投资的形成一股“仪式、炫耀”势力,成为张、陈、姜、冯,这四位的身份象征和商业独语;300万以下投资的形成一股“地上、地下,镣铐舞蹈”的势力,成为大批电影制作人、导演挤进电影殿堂的第一阶,是冒险实验的商业血拼。投资在300万 3000万的电影,虽经过多年创作实践,但都遭遇了票房疲软的重创。顾长卫(顾长卫新闻,顾长卫说吧)的《孔雀》、《立春》;张扬的《向日葵》、《落叶归根》;张元(张元博客,张元新闻,张元说吧)的《我爱你》、《绿茶》、《看上去很美》;吕乐的《美人草》;陈逸飞的《理发师》;侯咏的《茉莉花开》;王小帅的《青红》;贾樟柯(贾樟柯新闻,贾樟柯说吧)的《世界》;娄烨的《紫蝴蝶》…….
300万 3000万的投资区间,理应是院线影片较合理的投资额度/空间,但在中国只有一个个上述例子的惨痛教训。这是对电影产业的巨大伤害,这种顽疾的后遗症仍旧作用于当下的电影。投资适中的资本方,应该相信谁?他们曾经相信过上述导演,结果全面告负。那就放大视野,去信任港、台导演,结果目前还不明朗。
失去了本土观众/票房,一味的去海外要补差,不少制片人竟然抱持“墙内开花,墙外香”,“体内损失,体外补”等等滑稽的论调,去质问中国电影的体制问题、票价问题……接着被无良媒体条件性放大,是严重跑调。我们应该正视体制、票价存在这不容忽视的问题,但作为有基本职业道德的电影人,也应该冷静反思:谁妨碍了适中资本的投入?
答案很简单:内陆电影人,缺乏工兵精神,缺乏象邱礼涛这样的导演。咎其更深层的原因是内陆影视界集体浮躁、自毁式狂欢、妄自尊大的心态有重要的关系。主创们缺乏对本土、民间朴素生活的理解,缺乏对现实主义题材的重视,缺乏基本的人本责任。既得的、名利的没什么不好,可需要有能力的捕捉和驾驭。
八、九十年代,那几位民间文化的启蒙英雄“王朔、崔建、张艺谋(张艺谋新闻,张艺谋说吧)”,相继“死掉”,死因不是创作器官的老化迟钝造成,而是他们不如当年深刻的去理解当下,不如当年自在当下而以为去表达,去创立自己个性化的话语,去代言那个时代。拿王朔来说:他植根他对八十年代的体验和自以为的勇气,开创了自己的语言风貌及作品,他是敏锐的、准确的、民意的,破坏性与建设性一样有理有力。客观上说,当年的那些影视作品、甚至风格延续的作品,都只是王朔文字的视听化转换,谈不上什么艺术品,至多是个技术品,核是王朔的。到现今,靠王朔豢养、滋养、成长的那批影视人,当外界称他们为师为腕的,也敢答应,实在令人匪夷所思。想想,现在称雄银幕的英雄,多半是没有独立思考/思辩能力的,文学是他们艺术实践的轮椅,轮椅一撤,马上露怯,站都不成,何谈行动。不得不说,“一线”英雄况且如此,“二、三线”呢?要么跟着歪风一起跑调,要么加强内功。扎实的活,而不是浮华的混。
邱礼涛能担纲香港电影节的焦点人物,本届代言人(可以这样理解吧),是香港电影业内整体冷静反思的结果,是客观的,放大一下试想:“谁来为内陆本土电影代言?”就如同提出“谁来代言中国的中产阶级?”一样,属于老大难问题,还是留给好心者,矫情去吧。
组图:狂热影迷捣乱电影首映 展血衣辱骂刘德华 来源:搜狐娱乐 香港,邓丽欣(邓丽欣新闻,邓丽欣音乐,邓丽欣说吧)及方力申(方力申新闻...
2007-04-16 08:4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