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搜狐娱乐-搜狐
娱乐频道 > 电影 Movie > 国内电影动态

港片救市 呼唤B级电影

  香港电影没落,大多数电影人都寄希望内地市场来当供奶供粮的救世主。然而,CEPA实行下来的这几年,港片有了更多便利走进内地,但工业危机却没有被新兴的商机所扭转,反倒随着大环境的日趋颓废而更显恶化之势。

很多人都在说,曾一度雄霸亚洲的香港电影是怎么了,怎么一个打不死、踩不烂的工业模范,一夜之间就变成了一个扶不起的阿斗。内地影迷在骂港片不求上进,香港影迷在抱怨港片缺乏血性,苦苦寻求出路的电影人在左右摇摆中里外不讨好,而那些打着振兴香港电影却已变了味道的港片,则在尴尬的夹缝中没法取得突破,更难见出路。

  自02年以来,各界专家与业界人士都在对港片问诊,以各种不同的观点探求其没落的原因,但都无一例外的回避了市场因素。要知道,市场是香港电影当前所面临最严峻的问题,是港片是否能够延续下去的生存保证。假若不把这个话题抬到桌面上来,即便是再有一百个王家卫(王家卫新闻,王家卫说吧)来做所谓素质高的好电影,也难以将当前这滑坡的商业颓势拯救。

  港片市场在何方

  在八九十年代香港电影最红火的年头里,能够支撑港片飞速发展并壮大的市场在台湾与东南亚,在九十年代后期,东南亚各地相继以地方保护的文化政策限制港片引入,所以才造成市场急剧萎缩的现象。而且,以往作为香港电影一支血脉的台湾也不再维系港片生存,不仅大量投资机构纷纷撤资,而且也减少了与其的合拍与音像版权的购进。自2000年以后,这些曾经养活香港电影多年的传统市场纷纷有了新庄家,韩国电影的工业化革命,替代了以往港片的外埠地位,而且东南亚各国本地电影的崛起,都无异于把已经萎靡的香港电影市场更加削弱。

  港片为何丢了这些市场,这其中有诸多的原因,想来文化政策的约束是一方面,而更多的原因,还是香港电影人主观意识里已不再讲其视为生存基地,而转而将新浮出的内地市场作为心目中的摇钱树。自97以来,港人就力主融入内地文化环境,开拓内地电影市场,尤其是在工业危机爆发后的2001年之后,制片机构与电影人没有象以往那样痛定思痛思考外埠市场的新口味,以做转型之变,反而是更加将希望寄予内地,加快了与内地文化管理部门沟通的脚步。所以,才有了CEPA,也就是所谓的《内地与香港更紧密经贸关系》;所以,才有了香港影人的进京请愿,才有了内地方面对港片推出的所谓扶持与保护。

  但辗转数年,港片非但没有在内地谋生求存,反而是遭遇到了更多的禁锢与束缚。在牺牲了原有外埠市场的前提下,以往港片的救市法宝暴力、情色、鬼怪、赌、批判喜剧都已找寻不见,大家一股脑地作起了简单闹剧,甚至跟风内地市场拍起了古装大片。这都是内地禁锢的文化政策作祟,没有分级的内地院线不可能让港片延续旧有传统,更不可能让以往在内地被视为大禁的商业噱头自由泛滥。多数港人在遭遇文化壁垒时,都无法再想到更加贴合的商业创意,只能东拼西凑的应付审查。所以,港片的素质在短短几年时光里变得混杂而不伦不类起来,沦为了内地人唾骂而港人自己也不怠见的尴尬产物。

  现今看来,香港电影丢弃自身优势以迎合内地市场的做法有些幼稚,这种看起来有些单边主义的冒险行为,势必要为港片掘下一条不归的死路。以大局来看,香港电影最切实的做法,应该是先寻求外埠市场的尝试,然后再兼顾内地。这样多元多触角的发展至少能延续港片的创造力与智慧,不至于象当前一样瘸着一条腿走路。东南亚电影短暂振兴、韩国电影盛极一时之后,在近一年光景里都相继走低,呈现了下滑的趋势。香港电影应该凭借旧有的工业优势抓住机遇,象韩国一样采取主动走出去的推广策略,把流失掉的市场与影迷重新召唤回来,而不是象现在一样蜷缩在内地市场这封闭的大门前原地踏步。香港本来就是一个多元的文化阵营,应该利用起自身优势把触角延伸出去,而绝不是规规矩矩做内地文化的附庸。否则,势必会把前途走死,牺牲掉自身数十年所积累起来的商业传统。

  呼唤B级电影

  自2000年之后,香港电影滑坡的速度令人吃惊。当年年产二三百部电影的东方好莱坞,现如今的年出品量只有几十部,不仅多数都难以保证商业效益,而且能够冲上金像奖展台的更是寥寥无几。很多人都将其归罪于投资环境不好,或是大导演们的日渐庸懒,但事实上,这种症结恰恰是出自于中小投入的B级电影的短缺,圈内已无人再想以比拼想法与创造力在这一方水土立足,更无人愿以B级制作作为力身的根本。

  东方B级片的概念与文化政策相关,但也无不例外的都属于一些中小成本制作。其血腥、暴力、色情、淫秽、触及社会禁忌话题的内容被有关部门加以制约,只允许在有限的影院进行限制性放映,或者是根本就不允许发行拷贝只做音像制品流通。在香港电影工业最辉煌的八九十年代,这种中小成本的B级制作曾风靡一时,虽说那些根据省港相关灭门惨案与奸淫、分尸大案所改编的影像令人震惊,那些风月题材的情色电影招致卫道士的抨击与诟病。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些成本投入不高,而想法却商业得露骨的一系列作品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商业纪录,不仅成为了香港电影工业辉煌时代的一个光鲜标签,更成为香港电影工业高速发展与壮大的一个重要支撑。

  在九十年代中期,查传谊以《溶尸奇案》(1993)与《精装情不自禁》(1995) 等一系列作品成为这个族群里的代表,在东南亚市场频频告捷。而李修贤则更以《八仙饭店之人肉叉烧包》(1992) 与《贼王》(1995) 成为其中佼佼者,硬是把此类“问题”电影请上了金像奖的展台,作到了真正意义上的商业与口碑的双赢。王晶(王晶博客,王晶新闻,,王晶说吧)作为香港娱乐之王,俨然已是把B级片当作了一个旗帜,出资虽小,但回利却丰盈,生生将三级情色电影运作成一个工业潮流。一直到如今,人们都将九十年代中期的这些三级艳片奉为经典,作为一个现象级的商业范例加以讨论,拥有了无数拥趸。可见,B级片对内地影迷的影响是何其之深。

  B级的创作尺度大胆,而其风格与想法则更为大胆。很多导演都将B级片当作自己展示创造力的舞台,更以新建立起的业内信誉与口碑,为自己今后的商业拓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例如现如今成为港片旗帜性人物的刘伟强,当年就是以《朋党》(1991)、《人皮灯笼》(1993)、慈禧秘密生活(1995)起家,并以《古惑仔》系列作品巩固了自身商业地位。相信以他为代表的一大批香港导演都该缅怀那个时期,很显然正是那个时候的风雨历练,才逐步为其奠定了根基,方有其日后的大成就。

  据王晶总结到,香港B级电影的断层,事实上源于东南亚电影的自我保护政策,以及台湾市场的沦陷。九十年代中期,香港B级电影横行东南亚,以集团优势成为统治性的霸主。各国各地区的文化部门为了保护自身利益,相继都推行了限制港片引入的政策,更有甚者以莫须有的理由强令禁止。这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香港B级片制作公司与发行公司的信心,在被阻断了生路之后,就相继转行撤出投资市场。三级片的没落,也源自于此,香港几乎所有的三级片都是为台湾市场预备的,很多作品在本地都没有发行,就直接送到台湾的院线以及音像市场。九十年代后期,台湾电影没落,牵连了外埠环境,诸多影院倒闭关停,而年轻人又疯狂迷恋上了电视综艺与日本AV,三级片市场萎缩得厉害。这样的遭遇,注定了三级片制作的停滞,片商大量撤资、产业公司转行的现实逼迫三级片草草退出了历史舞台,沦为了昨日黄花。

  B级电影的市场在哪里?这是每个香港电影工作者都要思考的问题。香港本地票房不足以哺育几十家公司的生存,而即便是有了B级片,又该送到哪里去创造商业佳绩呢?这些年来,香港电影人与各大公司逐渐走向了内地,开始把内地市场当作自身安身立命的稻谷场。但是,内地电影市场有文化禁令高悬,一切打算过埠的港片,都要避讳禁令中限制情色、淫秽、暴力、社会禁忌话题的条陈,所以,诸多被称为是缺乏新意缺乏创造力情节老套而乏味的所谓阳光喜剧、阳光警匪剧接连面世,而再不见老港片那般嬉笑怒骂、肆意放荡。

  香港B级片如断根的野草,也如无柴之炊火。市场的有限性,决定了B级电影的历史命运。它本应该成为港片的救市良药,但现如今,却横断而无出路。香港电影的重新振兴,不在怎样提高创作规格,去跟好莱坞比科技,去跟内地比投资,去跟台湾去比拿奖,而只在于呼唤中小成本B级片发扬创作智慧。把流失的观众呼唤回来,才是电影人的当务之急,不要在乎一个遥遥无期的空头希望,也不要在乎一个根本无未来可言的内地市场。自信自强,才是港片的英雄本色,拯救港片市道,莫不如从这被遗忘了的B级片做起。

(责任编辑:楚歌)
用户:  匿名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搜狗拼音输入法,中文处理专家>>

我要发布Sogou推广服务

新闻 网页 博客 音乐 图片 说吧  
央视质疑29岁市长 邓玉娇失踪 朝鲜军事演习 日本兵赎罪
石首网站被黑 篡改温总讲话 夏日减肥秘方 日本瘦脸法
宋美龄牛奶洗澡 中共卧底结局 慈禧不快乐 侵略中国报告



说 吧更多>>

相 关 说 吧

王晶 | 王家卫 | 智慧

说 吧 排 行

茶 余 饭 后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