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歌剧院的民族歌剧《雷雨》问世以来已六易其稿,著名声乐教育家周小燕先生给出了“终于有中国歌剧自己的样子了”的评价,上海音乐学院副院长、音乐学家杨燕迪也称:“《雷雨》是近年来中国歌剧舞台上具有很地道的歌剧性的原创作品。”在入围“2006-2007年度国家舞台精品工程”初选剧目后,该剧新一轮的打磨又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之中。
3月19日下午,歌剧《雷雨》修改研讨会在上海歌剧院举行。编剧莫凡、导演查明哲、指挥张国勇等剧组成员,以及上海歌剧院的领导齐聚一堂,一起为《雷雨》的进一步提高出谋划策。如何为观众献上一出更加出色的《雷雨》,专家们一个细节都不肯放过,甚至到了“吹毛求疵”的地步。小到雷声的频率,大到舞台设计、剧本改编,事无巨细。“一定要在‘精’字上下足功夫。”导演查明哲强调,因为要的就是精品,考虑得再周到都不为过。
每排一次都要有进步
一般说来,改编名著是一件吃力不讨好的活,改编者往往是“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而《雷雨》的主创人员们却从未停止过修改的脚步。编剧加作曲莫凡更视挑战为动力,他说:“做自己喜欢的事是最大的乐趣,这个过程就是幸福的人生。”从1998年起,在周小燕先生和著名指挥家郑小瑛老师的鼓励和支持下,莫凡开始了歌剧《雷雨》的改编。从最初的五人室内剧到音乐会歌剧,再到舞台剧,莫凡8年内6易其稿,从台词到戏剧结构都精益求精,对剧本不断琢磨完善。这些年来,他对《雷雨》的投入简直到了痴狂的地步,以至发生了在电话里脱口叫岳母为“鲁妈”和在公交车上因脱口而出唱段而吓着旁人的种种“笑话”。莫凡讲:“我每天都把《雷雨》放在心里。”
音乐是歌剧的灵魂,专家们多次在修改论证中指出,《雷雨》的旋律优美动听,剧中的重唱与合唱是这部作品的一大亮点,特别是重唱部分不同凡响,但主创人员仍没停止探索和精益求精的努力,对合唱和表演部分,每排一次都要求有新的进步。作为剧组一员,著名指挥家、上海歌剧院院长张国勇提出了自己的见解:“这是部很经典的剧本,但在演出的最后,可不可以加上一些现代的元素呢?人死了,世界完蛋了,一切化为乌有。这样的话,结尾做得虚无一点会不会更好呢?”同时,他也指出剧本最好更加紧凑一些,减少音乐和剧情的距离,以达到整个演出的协调和统一。
刻画人物反复琢磨
在歌剧《雷雨》中,分量最重的当属繁漪这个人物,歌剧挖掘出了她对爱的无限憧憬和蕴涵在她心灵深处的雷电性格。这种性格和繁漪身上复杂的情感都被充分演绎。繁漪刚一上场,就唱出了“渴望一缕清风缭绕”——这句词是原著中没有的,但却相当吻合此时的环境和繁漪的心态,而原著中“一个女子不能受两代人的欺负”的经典台词也被演绎得格外揪人。戏剧家荣广润教授称莫凡对繁漪这一人物的把握已经达到了相当的水平,但如何在剧中进一步突出和强调这句经典台词,还希望莫凡和《雷雨》剧组仔细琢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