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是历年中国电影市场的淡季,但在今年却一反常态,呈现出近10部影片混战的局面。根据上周末北京电影市场的票房数据显示,《怪物》夺得票房冠军,票房为44.1万元,而国产文艺大片《姨妈》的票房却以22.1万元屈居《汉江怪物》、《穿普拉达的女王》、《乱战》等四部进口影片之后,如此现象,让人痛心。中国电影果真技不如人,也就罢了,大不了养精蓄锐,待他日卷土重来。然而,各方好评如潮的本土影片《姨妈》却票房惨淡,据业内人士表示《姨妈》绝不是输在影片内涵和质量上,那麽是输在中国院线和影院的“崇洋媚外”上,还是中国观众的电影审美情趣上?
本土电影亟需院线和影院的支持
记者于周末(3月10日)走访了京城的各大影院,通过各影院经理了解到《姨妈》的上座率稳步保持在60%~70%,在本土影片中属于很不错的情况。
中国观众的电影审美需要提高
早在06年底举国同庆《黄金甲》时,已暴露出国人对“快餐”电影的审美情趣。《黄金甲》上座率超过100%(需要加座位来满足过多涌入影院的观众),强大的电影热情,并没有让观众获得等量的观影智慧。在夸张肤浅的噱头和低俗的煽情面前,许多观众为《黄金甲》流下了眼泪—这样的镜头,让人想起了许多年前让万人空巷的《妈妈,再爱我一次》,一部毫无智慧地骗取观众眼泪的片子。—而同样性质的《黄金甲》却耗费了3亿多,从效果上看,还不如《妈妈,再爱我一次》来的性价比高。尽管大部分责任要归咎于某些业内人士对中国电影市场和中国观众的不负责任,然而,反过来,中国的观众也应该自我反省。缺乏独立的人格来支持影片欣赏,而落得被“羊群效应”带领,结果只能是愈发的盲从。而大批观众的从众之风,必然又会影响电影商业市场,助长电影产业生产更多的低审美产品。长此以往,中国电影势必丢失清正之风,清冽之气。
而好容易在一派浮躁喧嚣的市场中,中国电影也能出一部《姨妈的后现代生活》,一部让众多怀着赤诚之心的电影粉丝翘首众望的好电影时,《姨妈》的票房却节节落败于同期的酷似“美国垃圾食品”的大片。这也再次证明了中国观众的电影审美需要提高。虽说清者自清,我原本不必在此言不逊之语,而树众敌。但是,为了不让好电影落寞中国,为了那些因艺术和梦想还在拼搏的电影人,我只能呐喊,即使这样的声音只是螳臂当车。
还是有让人欣慰的事情:电影院售票处前长长的购票队伍里,你仍然能找到那些珍贵的赤诚的面孔,他们说:“就是喜欢《姨妈的后现代生活》这样的电影。”他们说:“来两张《姨妈的后现代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