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电:2006年,中国电影产量达到330部,票房突破26亿元。然而一些业内人士及在京出席两会的部分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指出,这些攀升的数字掩饰不了以下事实:电影质量跟不上产量、中小成本电影无市场、电影剧本创作薄弱……中国电影在快速成长的同时显得有些“营养不良”。
“长个不长劲”
电影产量增长质量提高滞后
华谊兄弟公司董事长王中军说:“拍片300部没有多大意义,票房100亿才更有价值。”
北京保利博纳电影发行公司总经理于冬认为,中国电影应转变目前的数量型增长方式。他指出,中国电影产业在高速发展的今天,就像一个正在成长发育的10多岁男孩。“仅仅长个儿并不是最健康的状态,还要向着长劲、健壮的方面发展。可当前中国电影似乎就一块叫做‘古装大片’的肌肉发达,其他的肌肉都呈萎缩状态。”
“头重脚轻”
中小成本影片撑不起市场
“在中国,排名前6名的影片占据了全部国产电影票房的50%,而排名前20部的影片则涵盖了全国80%到90%的票房。”王中军在一次论坛上提供的这组数据,清楚地描绘出中国电影市场结构的“倒金字塔”形状。
而北京新影联影业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助理高军公布的数字更是触目惊心:在占全国票房八分之一的新影联公司,2006年1月至9月票房成绩排最后10名的无一例外都是国产中小成本影片,如在戛纳电影节上获奖的《江城夏日》票房2500元,参加过上海电影节的《静静的嘛呢石》票房仅100元。
为此,全国政协委员叶宏明疾呼,13亿人看几部电影的现状很不正常,一个国家的电影前途不在几部大片,而应靠大批的中层力量。
令人欣慰的是,有关主管部门已经着手解决国产中小成本影片的出路。2006年底,由多家大型电影制片单位入股组建成的九州同映国产数字电影院线公司在北京成立,致力于推动国产影片走出仓库进入二级市场。
“浇花不浇根”
最大的危机是缺少好剧本
业内人士指出,“一本难求”日益成为中国电影质量下滑的症结所在。
全国政协委员、著名编剧王兴东说,现在电影创作往往将成本投向了邀请明星、特技制作和宣传发行,剧本投入只是其中很小很小的一部分。他认为,这是一种“浇花不浇根”的行为,“以高科技代替文学的力量是不可能的,没有内涵的影片难以震撼人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