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旦、春节期间,陈佩斯(陈佩斯新闻,陈佩斯说吧)的《托儿》带来笑声无数;埃里克·克莱普顿、罗杰·沃特斯等国际知名乐手竞相登台,好不热闹。
而如今,国内很多地方的演出市场正遭遇“寒潮”:不单国外名团佳作鲜有光顾,本土院团演出似乎也慢慢进入“休眠”期。观众、游客很难从剧场节目单上挑出几场中意的演出。专家认为,演出市场的淡季正悄悄到来。
抢旺季 躲淡季
据了解,每年3月,历来是全国演出市场的淡季。文艺院团大多利用这段时间排练、休整,演出商、剧场在经历了元旦、春节激烈的“鏖战”后,也偃旗息鼓。上海演艺总公司总经理俞素琴认为,上海每年观演人次约七百多万,平均算下来每人一年只看半场,其他很多地方连这个数字也达不到。好剧目、名剧团自然不肯放过元旦、春节、五一、十一等黄金档期,以期吸引票房。而每逢艺术节庆举行期间更是剧目扎堆,观众难免顾此失彼。
文武之道,一张一弛。旺季过后,演出市场连着十多天没有一台像样的演出也就不足为奇。一方面是艺术生产者躲避淡季唯恐不及;另一方面,经营推广者也视淡旺分明为理所当然。如此一来,旺季更旺、淡季更淡的两极分化愈演愈烈。
组联盟 降成本
怕淡季、抢旺季,演出市场形成这样的“气候”,跟演出成本居高不下、演出商担忧淡季赔本也有重要关联。好不容易组织一台演出,却少人问津,高昂的演出成本如何负担?难怪演出商们不敢轻易涉足淡季舞台。
一些业内人士认为,观众不怕淡季旺季,怕的是暴冷暴热,要看戏时看不上。解决这个问题,关键是降低平均演出成本,化解市场风险。香港红勘体育馆的演出全年爆满,同一台演唱会往往一开就是5场10场,演出成本大大降低,观演成为休闲娱乐的日常选择,也就不存在淡旺季之分了。上海上音演出公司副总经理吴正肃透露,目前一个模仿电影院线的剧场联盟正在酝酿中。联盟成立后,一个演出项目将在苏浙沪三地的20多家剧场巡回上演。成本降低了,即便进入淡季,演出商们的底气也足了很多。
好档期 靠经营
部分业内人士则提议建立演出市场“调温”机制,其中包括让演出立项、档期等信息渠道畅达,避免好戏撞车;演出审批、管理部门能适时宏观把握,对演出运作提出合理市场建议;演出场所预排档期时,适当“错开”疏密度等等。
上海大剧院院长助理张笑丁表示,档期的优劣更多地决定于演出组织方的策划、营销能力。去年七、八月,同样处于国内艺术院团休整的淡季,大剧院反常规运作,引进迪士尼音乐剧《狮子王》,由于对位中小学生暑假观演需求,创造出连演101场、平均出票率98%的佳绩。旺季更旺,淡季不淡,更科学合理运作的演出市场,才能为市民的文化生活提供全面丰富的选择。
短评
别凉了舞台(丰喻)
春节过后,国内不少剧场闹起了“春困”。一些看不到中意演出的观众感叹:演出市场能安上个“空调”就好了。这句感叹背后,多少还带点失望。元旦新年音乐会加演到欲罢不能,连国外的拼凑团也来轧上一脚;早春二月和每年七八月,不少地方的舞台跟着季节一块儿“歇菜”。这样的演出市场,能算理性?如此看来,演出的“温控系统”也该修整了。
国内目前还没有一个剧院真正意义上与国外接轨,提前一年甚至两年策划好接下来的演出季,演出管理者、剧院、演出商在安排演出“菜篮子”时,仍难免显现出随意性、临时性。演出呈淡旺两极分化,跟观众文化需求不断提升的趋势相背。好在,“习以为常”终于遭遇了冷静、理性的思考,业内外的呼吁正在转变为实际的探索和努力。对待暴冷暴热,不妨以细水长流、温工慢火的良方来调理。演出经营者别忘了一个理:凉了舞台的同时,也可能凉了观众的心。
|
· §让一切: 2007演唱会前瞻:演出市场 |
· AYUM: 新年伊始演出市场火爆 国 |
· 晗铭-搜: 不敢恭维中国混乱的演出市 |
· 天津演出: 三强混战天津演出市场 |
· 经纪人-: 演出市场 |
· 天津演出: 天津演出网开通新闻发布会 |
· scad: 美妹两性生活图片,国外两 |
· 中国功夫: 本网评论:《风中少林》之 |
· 说东道西: 艺术表演团体体制改革的过 |
· 随随便便: 我老爸的成就 |
热点标签:刘德华 冯小刚 蔡少芬 快乐男声 朱军 赵薇 电影 大s 选秀 范冰冰 张柏芝 苏醒 郑钧 春晚 李湘 搞笑 明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