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王朝•1566》编剧刘和平
湖南卫视正在重播的《大明王朝•1566》不仅在首轮播出后引发观众的浓厚兴趣,春节期间再次重播依然引起广大电视观众的热烈反响。作品在遵照历史真实的前提下,艺术地勾勒了另类、鲜活的人物群像———嘉靖、海瑞、严嵩等,在众多的历史题材电视剧中,让人眼睛为之一亮。说起该剧,就不能不提到一个名字———刘和平。
如果你想更加了解这位功力深厚的编剧如何将“大明”人物写的出神入化?这个被众多学者、专业人士追捧的《大明王朝》剧本又是如何诞生……2月28日15:00,刘和平做客《明星在线》,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视频直播地址【搜狐娱乐播报】
直播留言地址【搜狐娱乐播报说吧】
从《大明王朝•1566》热播看刘和平的“突围”
创作理念的“突围”
冲破“戏说”的包围和“正说”的束缚
1999年,一部由湖南人刘和平任编剧的《雍正王朝》创下历史剧的收视巅峰,自那以后全国也掀起了历史剧的投拍热潮,但没有一部能重现当年的辉煌。经过近10年的磨剑之后,刘和平才捧出了其最新力作《大明王朝•1566》。这次,他不仅是编剧,还是总制片人。这次,他“敢为天下先”,不写“明君”写“昏君”,并且冲破“戏说”的包围和“正说”的束缚,在历史题材电视剧中独树一帜。
对于自己的历史剧创作观,刘和平用了“突围”一词。他说自己要从文史不分和“戏说”成风这两个极端中“突围”出来,在尊重历史本质、历史文化和历史精神真实的前提下,展开审美层面的艺术创作。刘和平说,自己的这种创作思想在《雍正王朝》时,就已萌芽并初具实施。在《大明王朝•1566》中,这种思想更趋成熟。
中国几千年来,只要牵涉到真名真姓的历史人物,就存在一个问题:文史不分。中国的历史都是官修史,不允许用文学的形象来改变它。即使是文学创作,也要用史学的框架来约束。比如说,那个人是哪年当官的,灾荒是哪一年发生的,如果不如此,就是歪曲历史。以至于历史题材的文学创作很难展开合理的艺术虚构,也因此很难达到审美的高度,引起观众的共鸣。从这个层面上来说,文学创作和史学研究应该分野。
当然,提倡分野绝不是说历史剧的创作就可胡编乱造,“戏说”成风。“那种不负责任地为了经济利益迎合市场的做法,我个人是永远不赞成的。”刘和平说:“写历史剧,你可以不完全拘泥于官修的历史,但一定要有正确的历史观,必须要尊重历史本质、历史文化和历史精神的真实。由于当下胡编乱造之风给受众带来许多负面影响,使得想进行合理的艺术加工的作品也被视作‘戏说’。”
对于文史不分和“戏说”成风这两个极端,刘和平形象地说如同是分别绑在作者手脚上的两根绳索。他要突围,就必须要挣脱这两根绳索。当然,“突围”并不容易。因为一个不小心,会两头不讨好,喜欢轻松搞笑的观众会嫌太正经,而懂历史的观众却觉得不严谨,有“硬伤”。但是刘和平把这当成是自己一个责任和终身追求的目标。他自信这种创作思路在当今多元文化并存的时代应有一席之地的。
题材选取的“突围”
从整兴治到整衰治
大投资大制作的历史剧,一般都以“盛世”为背景,挑那些有赫赫文治武功的皇帝来做文章。市场也证明,这样的戏多半会得到观众的青睐,风险小。可《大明王朝•1566》中,刘和平却“剑走偏锋”,弃“明君”写“昏君”,选取了在历史上评价不高的嘉靖帝。可以说,这是刘和平在历史剧创作题材上的一个“突围”。
《大明王朝•1566》表现的是从嘉靖三十九年(公元1560年)到嘉靖四十五年(公元1566年)这段历史。刘和平认为1566年是一个特殊年份:“封建体制走到了尽头,中国封建社会从此开始逐渐衰退。因此这部剧不是整兴治,而是整衰治。同时,明朝又有它辉煌之处。四大名著中有三部都产生于此,市井经济空前繁荣。”
嘉靖帝27年不上朝,被称为最不负责的一个皇帝,无甚政绩可言,又从何大书特书呢?这部剧能通过审查吗?刘和平告诉记者,筹备该剧时他们也惴惴不安过。但没想到剧本创作完成,很多史学家阅后给他回信表示认同,并为这部剧写了推荐函。“重大题材办”的专家们每天看14集,几天就审查通过,他喜出望外。“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研究历史就是为了有助于今天重新认识历史,嘉靖27年不上朝还能紧握军政财权,这种体制的背后存在着一种什么样的历史本质,时代容许研究他。”他说。
刘和平认为,在我国今天经济高速发展,日渐走向科学、民主、自由的时代,只呼唤明君、清官的文化不能代表优秀传统文化,应该讨论人在各种生存状态下的觉悟。如果全民皆说娱乐,思想会萎缩,多说忧患是必要的。他还举例说在位、隐退的政治家都喜欢研究明史,毛泽东手中常拿着一部《明史》,张学良被软禁后专攻《明史》。
表现手法的“突围”
解读另类嘉靖、海瑞、严嵩
一部优秀的历史剧,不仅故事情节跌宕起伏、引人入胜,更重要的是塑造了一批有血有肉、个性鲜明的艺术形象。思想深度、历史厚度和审美高度的结合,才能产生真正的优秀历史题材的剧作。从这点上说,《大明王朝•1566》做到了。
这部戏的宣传册上有一句话:“嘉靖是最高权力境界的孤独者,无为而无不为;海瑞是最高道德境界的孤独者,无畏而无不畏。”基本上概括了创作者的观点。两者的对峙是本片的最大看点。严嵩、严世蕃、胡宗宪、戚继光、秉笔太监吕芳……这些在明史里忠奸分明的人物,在刘和平眼里却是功过需要细细分析。他没有把人物公式化,也没有按照原来一般的认识来给予重复。
在历史上,嘉靖皇帝27年不上朝议政,不穿龙袍,躲在西苑炼道修玄。但就是这样一个皇帝,居然可以将政、军、财、民等大权都牢牢掌控在自己一个人手中。在剧中,刘和平把嘉靖皇帝的形象定位为一位“雄猜之帝”,即“对任何事情敏感、猜疑”,让所有的臣子都“猜雄”,其专制独裁的手段已经达到了“太极政治”的高度。他“无处不为”却总是以“无为”的姿态示众;他残忍暴虐,曾经一次廷杖死十几个谏言大臣,但是却没杀将剑锋直指自己的海瑞,将他作为大明朝的利剑留给儿子;而且坚决抗倭,重用胡宗宪。
对于严嵩,民众都耳熟能详,是清修《明史》上第一大奸臣。可刘和平认为,严嵩居然能在“雄猜皇帝”嘉靖身边把持内阁大权长达20年,而且严嵩更能在严党倒台、儿子被杀头、家产被抄没之后,仍可安然养老,直至寿终正寝。这些问题都是值得我们思考的。单纯以奸臣来界定他,显得过于狭隘。作者没有把严嵩写得那么不堪,如写他晒书、爱书,有儒雅的一面。
而剧中的海瑞,这位家喻户晓的大清官,刘和平把他看成“当时封建官场的‘恐怖分子’”,他对付腐败都是“采取‘自杀性袭击’的方式,直至挑战皇上”。他与传统的包拯、狄仁杰等清官不同,他向当时腐败的朝廷和官场全面宣战,剑锋直指封建体制的根本。《大明王朝•1566》将这一历史上有名的清官形象鲜活生动地再现出来。他展现给大家的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一个代表,这个优秀文化是什么,就是以热爱自己的国家,热爱自己的人民,不惜以身殉职为己任。这样的人,是民族的脊梁,是祖国应该永远感激的儿子。
专家眼中的“突围”
找到了历史剧创作的好路子
2006年,《求是》杂志总编辑邢贲思发表了一篇名为《历史、历史学、历史剧》的文章,文中说“历史学和历史剧是对历史不同形式的反映和再现”以及“历史学是科学地再现历史,历史剧则是艺术地再现历史”。这些观点被公认是历史题材剧创作的理论标准。
在去年11月,文艺理论界、思想理论界、历史学界权威专家组织专门审片之后,都一致给予了《大明王朝》极高的评价,称“该剧不论是揭示社会矛盾的深度和广度,还是对人物形象的塑造和感染力,均超过了《雍正王朝》。”
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教授、著名明史专家毛佩琦认为,《大明王朝•1566》成功地塑造了嘉靖和海瑞等一系列的人物形象,对于艺术的虚构也是在基于史实的基础上进行的合理创作,把握了这段历史的本质。
中国文联副主席、著名文艺理论家仲呈祥说,这是一部难得的具有较高历史品位和美学品位的优秀作品。作为一个历史题材,它不露声色地、自然而然地莎士比亚化地冲向顶端,没有一点说教,它通过海瑞形象的塑造,把中华民族传统的宝贵资源演绎出来了。
另一著名明清史学专家、中国社会史学会会长冯尔康评价道:“全剧创作基本上依据嘉靖朝史事。作为文学家阐释历史之作,达到了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统一,具有浓郁的文化品质,令我国历史题材电视剧的创作跨上一个新的台阶。”
文学家说,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历史学家说,历史老人的面孔是如此的神秘,他的嘴角挂着微笑,两眼却深藏着忧郁。随着剧情的推进,观众对角色、对历史会有着自己各自的理解。刘和平说,他最看重的是观众的反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