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大片和低成本影片谁更能代表中国电影的方向的争论似乎从来就没有停止过,而昨日在百花电影节的中国电影论坛上,有关人士的发言似乎为中国电影这种摇摆的前景再次注入了迷惘。高军昨日公布的新影联院线本年度最差票房的10部电影全部是小成本影片,在大片不是长久之计的理论预测下,小成本影片是否还能担当“救市”重任?昨日从各方业内人士的发言看,这种前景似乎很悲观。
小成本影片最低才100元票房
昨日,新影联院线负责人高军公布了院线最差票房的10部影片,其中《静静的嘛呢石》以100元人民币的票房高居榜首,而第二名的《零公里》票房也只有280元,口碑颇好的《我们俩》也不幸在10名之列,这些极其惨淡的数字颇让人感到触目惊心。高军表示,“入榜”的影片全部是小成本电影。
高军无奈地告诉记者,目前的电影市场呈现出五大收缩态势—————向大城市收缩、向大影片收缩、向大影城收缩、向大档期收缩、向大院线收缩。其中向大影片收缩中便有一个“二八定律”,20%的影片占据着80%的市场,也就是说还有80%的电影在分食那剩下的20%,小成本的艺术电影在这样竞争激烈的态势下,可见其困境。而对于《疯狂的石头》所制造的奇迹,高军表示,那是个案,很多影片都有“石头”的质量,但没有“石头”的运气。
大片赚大钱不正常?
曾经担任过编剧、导演、发行商的吴思远,近几年又在内地和香港经营了多家影院。可以说是对于电影的每一个环节都再熟悉不过。昨日,他在论坛上表示,内地电影现在是刚刚起步,潜力巨大,但目前80%以上的票房集中在几部大片上是不正常的现象。“衡量一个国家的电影水平,不能单看几部大片,要看综合实力。古装大片不能一直拍下去,电影也有阶段性,一种类型的电影早晚会过时。”
小成本难入人心、难成大气
有关人士认为,小成本的尴尬并不一定是市场势利,当年《甲方乙方》以400万元的投资,在北京赢得1150万元的票房就是一个极好的范例,而当年谢晋的《芙蓉镇》投资还不到400万元,其收入更是在只有几角钱票价的情况下轻松上亿。
有关专家表示,成功的影片都有一个定律———契合了当时中国人关注的焦点,真实地表现出他们感同身受的时代沧桑,符合其普遍的伦理取向和审美心理,其中的人物命运可以引起共鸣,有一种打动人心的力量。而目前的小成本电影在特点和看点上还不能引起大范围的关注,吸引不了观众的眼球,这些小成本电影无论是在题材上,讲故事上,还是演员组合和观影效果上,都不具备多方出彩的能力,他们可能会在某一方面比较突出,但是难成大气。
院线并非认钱不认片
高军昨日告诉记者,其实作为院线来说,并不只是那么残酷地“认钱不认片”。据了解,很多院线也曾经想为艺术片尝试道路,但最终都很“短命”。高军告诉记者,1984年北京市电影公司就以大华、首都、地质、长城影院为基础成立了艺术院线,但因为片源问题经常断档,一年之后自然消亡,而且当时观众并不太认艺术片,所以经常只有两三个观众。而2001年9月,在北京紫禁城三联影视发行公司的倡议下,北京、上海、武汉、南京、广州等地成立了A-G文化电影院线。成立仅半年,由于票房惨淡,加盟的电影院纷纷退出,这次尝试被迫终止。高军最后的话语透出一种渺茫的希望:“不要怪市场,不要怪院线,也不要怪观众和导演,目前的小成本影片市场只能慢慢培育。”
(责任编辑:小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