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搜狐娱乐-搜狐
娱乐频道 > 明星_娱乐圈 > 大陆明星

南方都市报《中国娱乐十年鉴》之“十年十人”


  周星驰 无厘头教主

  ■ 郭江涛

  从香港到内地,周星驰在这十年完成了无厘头文化的发扬光大重任,影响了一代人的话语方式和行为方式。

  无厘头文化发展到今天,周星驰已经完成了从一个喜剧演员到公众喜剧偶像再到无厘头精神大师的三级跳。

  这样的三级跳他做过两次,前一次在香港,后一次在内地。

  在香港,传播周星驰无厘头风潮的是货真价实的电影工业,上世纪90年代前后,仍是香港电影的黄金期,这一时期,周星驰主演的电影数量很大,但内容却大致可以清晰地分为以《赌圣》为代表的赌片系列,以《咖喱辣椒》为代表的侦探系列,以《一本漫画走天涯》为代表的黑帮系列,彼此互有交错。在那个作者已死、观众万岁的年代,周星驰的亲民笑片迅速成为大众的潮流。

  在那个时候,其实周星驰本人并不觉得自己无厘头,1990年他接受香港《电影双周刊》采访的时候说:“《赌圣》其实是很正路的笑片。”

  1990年,香港资深文化评论人梁款在他的文章(《无厘头与1997——一个牛奶瓶的故事》)里说,授予周星驰“无厘头典范”称号的有两帮人,“第一帮是娱乐记者。娱乐记者的职责是要小事化大,以偏概全,……周星驰=好笑=无厘头特征=无厘头旋风是这类夸张逻辑运作的结论。第二帮人我们要严肃对待,因为他们是很严肃的人。他们当中有学者、出版界、学生、社会工作者、教育界、政治团体。他们的职责是要替香港把脉……这种工夫,本来是所有有良心的知识分子或市民的分内事。但这种危机感,却很容易令学者沦为娱乐记者……”

  读了这段文字以后,是否会“哇”的一声?因为1997之后,周星驰的影响在内地铺天盖地而来,依仗的还是这两帮人,不过由粤语放大成国语,由香港扩展为全中国。

  这次传播周星驰无厘头风潮的主要途径不是电影工业,而是互联网。推动传播周星驰热的,首先是学者、出版界、学生、教育界,而娱乐记者则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这也是跟香港的区别。

  与香港人对“黄、赌、毒”的热爱有所区别,内地观众是被周星驰的无厘头爱情所征服,导火索就是电影《大话西游》,而这部电影1994年在香港放映时,票房与口碑都大不如前,连香港人自己都估计不到,几年之后《大话西游》会那么受欢迎,甚至变成了无厘头精神的旗帜——如果要在爱前面加一个期限,就是一万年。直到今天,谈起无厘头文化,开口必“西游”——在文化上如此,经济上更是如此,有关无厘头周星驰的书一本接一本。

  2006年,某手机门户网站更是推出了长达80多分钟的Flash动画大片《大话G游》,再一次利用了《大话西游》的剩余价值,工业的发展伴随着剥削劳动者最大的剩余价值,而科技的突飞猛进则让最大剩余价值的利用更“以人为本”,《大话G游》尽管不是一次想象力的革命,但它再次推动了无厘头文化,从互联网革命到手机革命,无厘头始终伴随左右,不离不弃,也再次强化由市场决定产品,观众决定作品的时代特征。

  2004年,周星驰的《功夫》成为他第一部在内地正式上映的电影,也引发了一场到电影院去看周星驰的热潮,因为之前在内地,盗版光碟是传播周星驰的最大途径。独立设计人Gary去电影院看《功夫》时说,“我从没试过看电影要排队,但为了看周星驰,以前都是看翻版,现在可以在电影院支持他,值得。”像Gary这样的观点其实得到了许多星迷的响应,这种十年受益、一朝回报的报恩心态是中国电影史上不多见的盛况,据不完全统计,《功夫》在电影院被重复观看的次数是近十年电影里最高的。

  《功夫》在市场取得了良好的口碑,这无疑再一次神化了周星驰的无厘头风范,《功夫》同时也在亚洲市场取得了很大的反响,然而,一如既往,《功夫》仍无法在北美市场杀出一条血路,古装武侠片依旧是国外主流市场对中国的电影的最大认同,但“有知识”的中国人并不在乎。

  北大校园对周星驰的全面开放堪称无厘头文化由民间领域正式登堂入室的标志性事件,无厘头也由亚文化向真正的主流文化迈进。

  尽管周星驰导演的《少林足球》最终没有在内地电影院线公映,却为《功夫》的火爆埋下了伏笔,在近几年内地与香港的大片角力中,《功夫》也是惟一不走古装路线的喜剧类动作片,而惟一没有改变的仍是周星驰塑造的银幕形象——避无可避的城市小人物最后一刻搞绝地大反击,甚至于这种形象所代表的小市民犬儒主义都没有变,所谓“招不怕旧,最紧要受”。

  无厘头文化在香港发生,流行自然有其特殊的社会背景,生活压力骤变之际,普通民众于正常情形下压力无处宣泄,并以一种癫废状态发泄郁闷。

  而与香港的社会压力不同,在内地,由受教育人士率先发起的无厘头浪潮,则借助网络这种极度自由的空间,去宣泄情感,而与此同时发生的,恰好也是社会不断前进所出现的必然碰撞。

  也只有当无厘头精神无处不在的时候,胡戈《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才可以迅速风靡,今天的恶搞是十几年普及文化结出的硕果,始终周星驰只有一个,而无厘头需要很多。

  2006年

  获杰出亚洲电影男星奖

  2004年

  导演、主演《功夫》,总票房1.6亿元人民币,获第42届金马奖最佳导演奖、第十届金紫荆奖最佳电影奖。获第24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影片等5项大奖。创下1997年以来港片最好成绩。拿到人民大学“工商学院兼职教授”聘书。

  2001年

  导演、主演《少林足球》,总票房6073万港元,破香港累积票房纪录。获第21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导演、最佳男主角、最佳影片以及杰出青年导演在内的7项大奖,创造金像奖历史上最辉煌的个人纪录。获第七届金紫荆奖最佳影片、最佳导演。到北京大学演讲。

  1999年

  靠《喜剧之王》转型,深入喜剧表演形式,自编自导自演

  1997年

  《算死草》 

南方都市报《中国娱乐十年鉴》之“十年十人”



  赵本山(赵本山新闻,赵本山说吧) 草根艺术家

  ■ 徐词

  中国近十年受众最广泛的演艺人士,在主旋律晚会中保持草根本色,以草根姿态端坐正席,惟赵本山。

  在相当一部分国人心中,看央视春晚即是看赵本山。十年如一日,尤其到了春晚越发寡淡的今天,每个除夕之夜与赵本山相约,成了中国娱乐史上近年少有的真正“同唱一首歌”的四海一家式的大同局面。

  赵本山第一次在春晚亮相是1990年,小品《相亲》全国轰动。那年他带了10瓶茅台酒准备给春晚导演送礼的段子人尽皆知,酒没送出去,但不妨碍他从此成为春晚座上宾。在赵本山置身的时代,“相声明显干不过小品”(黄宏小品《打扑克》语)。这场PK早在1987年便预演过一回:姜昆(姜昆新闻,姜昆说吧)到辽宁铁岭演出,发现观众对节目完全“麻木不仁”,一问才知铁岭团的赵本山更“可乐”。于是姜昆把赵本山引荐到央视,直至走进春晚。当赵本山在一个接一个叫好又叫座的东北风味小品征服观众时,曾红极一时的相声已退居二线淡出江湖。难以说清到底是谁成全了谁,赵本山一路直抵其艺术巅峰,成为“小品王”。

  1997年于赵本山而言是一道分水岭,在此之前,他已基本完成原始人气积累。就其艺术创作而言,虽然他的“黄金三角”(赵本山、范伟(范伟新闻,范伟说吧)、何庆魁高秀敏夫妇)合作始于1993年,但何庆魁曾对媒体表示,他与本山是1997年才找到感觉。媒体评说,当年的合作成为他们事业的一次转折点。这几位黄金搭档创作的小品《红高粱模特队》,当年获得春晚二等奖;1999年春晚上,赵本山、崔永元(崔永元新闻,崔永元说吧)、宋丹丹(宋丹丹新闻,宋丹丹说吧)以央视栏目《实话实说》为原型上演《昨天、今天、明天》,用幽默的手法反映社会变迁,全国上下喝彩;2000年除夕夜,赵本山、宋丹丹演绎的《钟点工》毫无意外地又在爆笑与叫好声中脱颖而出;2001年之后,《卖拐》、《卖车》、《功夫》等小品把赵本山塑造成一位“东北大忽悠”,成为亿万观众延续三年的一场期待。

  “也就赵本山演。换任何人,有一个毙一个。”一位编导说。在《卖拐》系列小品中,一个公然欺骗消费者的不法奸商连续得逞,受骗群众成了全国人民的嘲笑对象。为什么是赵本山集万千宠爱于一身?“赵本山的表演艺术来源于他深厚的东北农村生活根基。他把中国农民的朴实、机智、小狡猾、大善良演绎得惟妙惟肖。”批评家余秋雨说,“世俗文化是全部文化构架的根基,也是推动精雅文化不断沿革的动力,它比精雅文化更天然,更贴近民族的生态,因此也更能深入人心。”余秋雨为没把二人转写进中国戏剧史感到遗憾。

  截至2006年春晚,赵本山的小品蝉联八届观众票选“我最喜爱央视春晚节目”语言类节目冠军。赵氏小品一直是春晚最出彩的节目,他的小品几乎每年都会为大众贡献诸如“你脱了我马甲我就不认识你了?”一类的流行语词,据称过半观众为他才看春晚。但在2001年,赵本山却表达了对小品前景的不看好——“我从来不否认小品给我带来的好处,但我现在感觉小品的创作、表演都太难了。”这固然是由于好剧本难求,更多原因或许在于他的艺术理念与春晚之间渐生罅隙。

  2003年赵本山对媒体表示,“我们总是想教育别人,都教育一年了,在大年三十的晚上还讲那些有意义吗?”他认为春晚审查制度应该改革,“应该在政策上把把关,其他的艺术上的问题只要交给在小品等节目中上下求索十几年的专家把关就可以。”双方的分歧在2004年愈演愈烈。当年首届CCTV喜剧小品大赛颁奖晚会的直播现场上,赵本山的学生在演出小品时,因为“格调不高”被节目组紧急叫停,赵本山走上台当着亿万观众表示了不满。之后他接受《鲁豫有约》采访时表示,节目“在大方向上没有大出格,这点我心里有数”。这起被看做是“喜剧小品的顶级人物与电视业大哥大”之间的冲突,可谓“积怨已久”。能与央视叫板,也源自赵本山对艺术的执着,“宁可给观众留下遗憾,也不能让观众在看到一个不好的小品以后骂我赵本山。”

  “假如有一天小品走到了尽头,我想取代它的必是二人转。”赵本山自称“喝二人转的奶长大”,“没有二人转就没有‘刘老根’,更不会有我今天的艺术成就”。在这十年内他已把二人转纳入自己的文化产业。与此同时还投资建设了“沈阳本山影视基地”,先后自编自导《刘老根》、《马大帅》等电视剧,取得火爆效应。赵本山相当希望二人转这种半说半唱的艺术形式真正流行起来。2001年,首届“赵本山杯”二人转大赛举行。媒体称,“这不仅让新世纪的二人转找到了一条出路,更是二人转三百年历史上头一回的巨大盛会。”今年,“刘老根大舞台”在北京人民大会堂的巡演获得成功并全国巡演,2007年初还将到纽约、洛杉矶、旧金山、芝加哥、亚特兰大和温哥华六城市进行巡演。

  饶是如此,直至去年,赵本山依然出现在春晚舞台上演小品。承载亿万观众的期盼,他的现身如同一场春晚的定海神针。想想看,一场花团锦簇极尽繁华之能事的晚会,多少人穿金戴银挤破了头想在里头露一脸儿,大伙儿眼巴巴观望的却是一位灰布土衣的东北老蔫儿。或许这个老蔫儿才是这俗丽浮华之中的一点真。也多亏有了他,这十年看春晚的大众才明白:有一种感动是不用洒狗血的,有一种微笑是不问情由的,有一种表演是颠倒众生的。

  2006年

  小品《说事儿》获央视春晚一等奖。(制作贺岁电影《叶落归根》。

  2005年

  小品《功夫》获央视春晚一等奖。《马大帅2》央视播出。

  2004年

  小品《送水工》获央视春晚一等奖。电视剧《马大帅》,遭央视拒播,改地方台播出。

  2003年

  小品《心病》获春晚一等奖。《刘老根2》CCTV-1首播全国平均收视率10.34%,北热南冷。

  2002年

  小品《卖车》获央视春晚一等奖。《刘老根》CCTV-1首播全国平均收视率10.01%,最高收视率为13.9%,居央视电视剧收视率的亚军。

  2001年

  小品《卖拐》获央视春晚一等奖。

  2000年

  小品《钟点工》获得央视春晚一等奖。

  1999年

  小品《昨天,今天,明天》获央视春晚一等奖。

  1998年

  与高秀敏、范伟首次合作,小品《拜年》获央视春晚二等奖。

  1997年

  小品《红高粱模特队》,获得央视春晚二等奖。撰文: 徐词 Vizzane 西丁 郭江涛


[上一页][1][2][3][4][5]

(责任编辑:老李)

用户:  匿名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我要发布Sogou推广服务

新闻 网页 博客 音乐 图片 说吧  
央视质疑29岁市长 邓玉娇失踪 朝鲜军事演习 日本兵赎罪
石首网站被黑 篡改温总讲话 夏日减肥秘方 日本瘦脸法
宋美龄牛奶洗澡 中共卧底结局 慈禧不快乐 侵略中国报告



精彩推荐

说 吧更多>>

相 关 说 吧

章子怡 | 冯小刚 | 张艺谋 | 李安 | 巩俐

说 吧 排 行

搜狐分类 | 搜狐招商

茶 余 饭 后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