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集古装戏《贞观之治》于前(26日)晚在北京台播出。该剧是第五代导演张建亚执导的首部电视剧,也是史学
家孟宪实和作家阿城首次参与创作电视剧本的作品。由于《贞观之治》以一种类似于写史书的“纪录”方式重现了唐初时代,并不同于以往的戏说剧,就此记者采访了编剧阿城和制片方相关负责人。
阿城:人物不是《贞观之治》核心内容
编剧阿城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不愿多谈《贞观之治》,因为觉得自己写电视剧很失败。失败之处主要体现在不停地写废话以及无法集中笔墨写人物上。阿城认为“贞观之治”在政治学、社会学里有意义,可是放到电视剧里并不好看。影视作品应该以写人为主,《贞观之治》也就是以李世民为主。
但很显然,荧屏上播放的《贞观之治》是一部以讲政治和思想为主的历史正剧,人物不是其核心内容。
制片方:《贞观之治》设置矛盾冲突很困难
制片方宋先生表示阿城虽然写电影很好,但是写电视剧的技术并不成熟。“会写电视剧的作者,会把一个故事的扣拴到十集,甚至到二十集再解开,而且不会顾此失彼。但是阿城不会这么写,他原来想把每一个扣都写得很紧密。整个再有个轮回似的预言。但是这部戏不是以情节为主来叙事的,它是一部以歌颂唐太宗“文治武功”的功绩为主的历史正剧。”据宋先生介绍,《贞观之治》从一开始就没打算做成《大唐太宗》、《李世民传》这种人物传记,而是参照《资治通鉴》、《贞观政要》做成一个类似于“纪录”的片子。根据史料记载,李世民政治上的真正对手其实并不多,遇到的阻碍也都构不成阴谋,因此阿城做剧本时在设置矛盾冲突上有些困难,这是他,也包括制片方至今感到困惑的地方。
虽然阿城自己称写电视剧本要不停地写废话,但片方对阿城写的人物台词非常满意。“阿城写的人物对白非常出彩,很简练,希望观众能够细细品味。”
■编剧说
阿城:我不会写电视剧
我反对用《贞观之治》这个标题
这部电视剧拍出来之后并不是我最初创作的东西了,所以这部电视剧应该是导演和投资人的立场。对于这部电视剧我最初的想法,现在的电视剧中已经基本上没有了。
我就反对用“贞观之治”这个标题,因为是写人的嘛。
既然用了“贞观之治”,所以“贞观”这些事情都要说,但有很多东西已经很没有意思了。所以我应该是回避的,如果说了就等于抽制片人的小嘴巴了。
“贞观之治”有些事情在政治学、社会学里有意义,可是放到电视剧里不好看。这部电视剧投资太大,所以到一半的时候我就把钱都退给制片方了。因为我做得不好,我要是再参与下去就把这么大的投资耽误了。
创作这个电视剧我是失败的
创作这个电视剧我是失败的,就是说我不会写电视剧。按照电影来说在电视剧中要写很多废话,就是大量的对白。因为它要降低成本所以必须要多说话,但这废话我不会写呀。这种电视剧拍法,主要是成本造成的,因为比如说美国拍这样的东西它不是拍废话,它是按电影拍,是行为过程,但一“行为”那成本就上去了。像韩国电视剧《大长今》,如果要是会写的话也很好看,《大长今》这都是评书呀,她在那你一句我一句就是废话嘛,但是这废话要会说,那是另外一个本事,不是说你想做到就能做到的。在电影剧本和其他东西写多了之后,会比较相信读者和观众的智力,而电视剧里面不是,就是一件事它要反复说。
曾想让大家在视觉上有个新兴趣
明清戏中,一打仗穿的东西实际上都是仪仗,也就说我们在庙里看见的,在戏里看见的都是仪仗,戴那个头盔是不能打仗的。而真正中古的时候其实跟欧洲差不多,我们看过的电影《亚历山大》中的服装那些都是对的,都是便于实战的。而现在的电视剧中一个头盔搞成那样,那就是《西游记》里玉皇大帝旁边的那些人嘛。所以我认为如果要是做这部电视剧就应该有一个新的形象,让大家在视觉上有一个新的兴趣嘛,所以我当时提出了建议创建中古的影像,因为贴近史实那是不可能了。
我原来要执的一条戏线是李世民杀兄持父的政变故事,多年后由太子李承乾在李世民身上重演,有性格轮回的意味。但是我不知道电视剧的厉害,电视剧是拒绝回忆的,谁还记得二十集前的故事?也许后来买碟看得人能够看懂,而热播的时候就会比较难了。
■另一个贞观
贞观长歌
在《贞观之治》之后,被央视当作“开年大戏”的《贞观长歌》预计于春节之前在央视一套黄金档播出,《贞观长歌》由吴子牛执导,唐国强(唐国强新闻,唐国强说吧)在剧中扮演唐太宗一角,陈宝国(陈宝国新闻,陈宝国说吧)则出演重臣杜如晦。
该剧导演吴子牛表示,之所以拍摄《贞观长歌》是希望通过这部电视剧在荧屏上重现中国人最值得骄傲的盛唐时期的贞观盛世。《贞观长歌》围绕李世民登基后反击侵略与建设强大国家的故事,展现了唐太宗及其领导集团历经国难,最终征服敌人,实现民族大团结,把唐朝带向盛世强国的过程,在故事结构上与目前正在北京电视台播出的《贞观之治》选取的大背景基本一致。
■导演说
张建亚:对于可看性,我也困惑
新京报:这部剧现在看来有点“唐代纪录片”的感觉。当初也是定下这样的风格去拍的吗?
张建亚:说是古装纪录片,这样的称谓过高。当初和阿城、孟宪实商量,就是要重现唐初“中古”时期的样貌,被北方牧民刚刚统治中原的样子完整再现。现在看,野心有点大。
就“可看性”这个问题,我们讨论了很久,到现在也是比较困惑。
新京报:你说的“可看性”,是指故事的戏剧性?
张建亚:故事的戏剧性是电视剧最大的可看性。提到李世民,必然要提到玄武门之变,太子之争,好看,老百姓也喜欢。但是我们就想看看除了传奇故事、宫廷斗争、宠幸妃子等,历史剧还能不能给观众提供一些他们不知道的东西。
所以在玄武门之变上,我们也没有过分渲染地处理,全剧还是围绕在贞观之治的“治”字上。
新京报:所谓的观众“不知道的东西”,具体是指什么?
张建亚:除了一些细节外,主要是传达“贞观之治”的思想。初唐概念不仅是时间概念,从隋炀帝的奢华到贞观之治的简朴,它反应的更是一种返璞归真的思想。剧中有个细节:过年,李世民在宫中放礼花,很得意地问臣子怎样。大臣笑笑说,隋朝的时候,宫中放花,宫外的人都能看到。也就是说放礼花放到全城的人都看到,这才是皇帝放礼花的气势,但是李世民不是这样的。《贞观之治》就是要拍出政治开明、君主理想的“贞观”时代,传达儒家的思想。
新京报:但是过于追求思想性和政治性,是否会大大削弱故事的戏剧性?由此抓不住观众?
张建亚:确实有许多大事无法在视觉上表现,因为真实的情况就是皇帝臣子坐而论道,探讨治国谋略。拍皇帝戏,不像拍《大长今》那种以平民为主的戏。一个平民,他做什么事,都可以顺着这条线索跟下去。但皇帝不行,皇帝做的事,无所谓跟与不跟,你只能去挑他做过的最重要的事情,《贞观之治》的矛盾就是借着一路路的人脉关系展开的。此外,这部剧也按要求删减了一些血腥暴力镜头,例如玄武门之变中李世民亲手杀死兄弟提着他们头颅的一幕,现在只用李世民射箭的镜头一代而过。
此外,我们只能着重去表现李世民打仗时英勇的一面,有许多东西我们必须做出割舍。但因为拍摄了80集的素材量,所以我们保证了最终50集的播出内容。 (责任编辑:老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