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重拳出击娱乐、谈话类节目低俗风之后,国家广电总局日前重申,法制节目报道要严格防止追求猎奇刺激和娱乐化倾向,坚决抵制低俗之风和片面追求收视率的做法。法制节目以案说法,见证世间万象,算得上是荧屏“万人迷”。 但是,也有不少人担心,在严加管束之下,一旦剔除了离奇凶杀等元素,“过滤”得太纯净,收视率肯定要遭遇重挫。
对此,沪上品牌法制栏目《案件聚焦》却以事实反驳,这一说法纯粹是一种谬误。该节目不见刀光、血迹,却观众好评不断,取得收视满堂红。专家则认为,将收视率和低俗化视作一对形影不离的难兄难弟,其实是低估了观众的审美情趣,实在不靠谱。
荧屏清扫,出手很猛
记者昨天了解到,荧屏“大扫除”虽然并不鲜见,今年却是规模最大、最缜密的一次。法制类节目由于悬念丛生、扣人心弦,成为深受老百姓欢迎的节目形式。目前,经广电总局批准开办的电视法制频道共有9套,全国广播电视法制栏目超过200个。
随着节目形态日益多样,存在的问题也越发凸现。比如,有的法制节目为争夺收视率,过细展现犯罪分子的作案方法,全面再现犯罪过程,详细披露司法机关的侦破思路和侦破手段,对未成年人造成一定负面影响,没有达到普及法律的目的。尤其触目惊心的是,有的节目不惜剑走偏锋,竭尽猎奇渲染之能事。比如辽宁的一档法制节目居然用情景再现的方式,模拟播出了一遍如何煮人肉、吃人肉的场面。对于这种丧失了基本底线和社会责任的做法,人们纷纷严厉谴责。迫于舆论压力,该节目后来被迫“关门打烊”。
针对这些骇人听闻的种种现象,广电总局不久前对法制报道和节目提出规范要求,要严格控制绑架、纵火等严重危害公共安全案件和恶性刑事案件的报道;不得过细披露政法机关的办案细节、侦破手段等;不得对犯罪行为、作案手段、犯罪心理做过细描写与分析;不得渲染凶杀、暴力、色情、恐怖等情节和场景;不得报道涉嫌犯罪的未成年人的姓名、住所、照片及可能对未成年人造成不良影响的各种内容。
聚焦案件,杜绝媚俗
收视率原本就是个紧箍咒,节目组经常苦不堪言。外界还有个调侃的说法,认为法制节目收视率的“法宝”有三色:“黄色”指性,“红色”是凶杀,“灰色”是指非法致富手段。有人将此奉若神明,甚至积极为低俗化开道让路。记者了解到,《案件聚焦》最近一档节目创下了下半年收视率高点,则是对这一媚俗传言的有力回敬。
本月11日的这档节目收视率拔高到了9.2。其内容是一起家长里短的民事案件,讲述的是祖孙三代的房产纠纷。编导没有一味纠缠在矛盾冲突中,而是聚焦了备受关注的“继承法”。此前,另一档获奖节目《亭子间俩口子》则通过一对离婚夫妻的伤害案件,流露对人间真情的呼唤;《替身演员之死》充满了人文关怀;正在进行的“平安英雄”评选活动则进一步提高了节目影响力。
有人对法制类节目存在一种“误读”,认为只有血腥、暴力、变态才够紧张刺激。对此,栏目部负责人介绍:“《案件聚焦》等沪产法制节目之所以在风口浪尖岿然不动,原因就是不管拍摄什么案件,一定要以真善美的元素唱主角,坚持以普法为根本,传播法律知识和健康的人生态度。”即使遇上一些凶杀刑事案件,也绝不刻意追逐眼球效应,而是探讨造成不和谐的内因,引发社会思考。
据悉,《案件聚焦》今年再度从全国200多个同类节目中脱颖而出,连续两年赢得了全国法制“十佳”栏目的荣誉。值得一提的是,该节目收视率一般都是低于之前播出的热门剧,但是今年却一举翻身,全面超越了电视剧。据悉,该节目以及《东方110》等明年将提前到新闻综合频道19:15播出。
专/家/法/眼
收视率不是低俗“挡箭牌”
以收视率之名,行恶俗之实,这是现在一些电视节目玩弄的一张牌。中国传媒大学教授袁方博士不无心痛地指出,收视率确实是一种考核标准,但其准确性也只是相对的。电视节目需要市场,但是不能将其完全等同于一般企业生产的产品,必须兼顾到媒体的社会责任,被几个呆板的收视数字牵着鼻子走显然是不正常的。
对于有人认为,在收视率的重压之下,自己这是被逼上梁山,袁方不苟同这种观点:“庸俗、低俗的东西也许能短暂地刺激收视,但是不可能是长久的灵丹妙药。最终还是内容为王,沉淀下来的也将是善意和良知的东西。编导千万不要把观众当傻子糊弄,否则自己才是真正的傻子。”
张建群 (责任编辑:老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