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誉为第六代导演最活跃代表人物之一的贾樟柯,最近因电影《三峡好人》获得了威尼斯电影节的最高奖“金狮奖”而名声大噪,16日他来到深圳,做客市民文化大讲堂,畅谈电影的现代化问题。贾樟柯说,在如饥似渴地看了大量电影特别是《马路天使》之后,他开始了对电影现代化的追问。 他说,赵丹主演的电影《马路天使》里面有非常成熟的世俗的描述,这些元素在我们今天的电影里面很稀缺,中国人日常的生活场景在电影里面的缺席意味着当代的缺席,意味着我们自我生命经验的缺席,中国电影的现代化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英雄》是很不现代化的电影
贾樟柯认为《英雄》就是很不现代化的电影,因为它以一种商业电影包装出现的时候,它所讲述的是权力的故事,作者透露出来的是对权力的辩护,他觉得人不可能和权力保持这样的关系。它有商业的成就,但是它透出的精神实质很落后。现在大家骂大片,都觉得又贵又不好看,但是大家都会去看,为什么?其实这里面有一个文化现象,就是因为这种电影本身带有一种权力感,因为它有几个亿的投资,它还有明星、有国家资源的配合、有中央电视台从新闻联播到全部12套所有节目的推动。大片是和权力站在一起的。所以他想,实际上从一个民族性上来考量的话,挥之不去的怪圈是他觉得实际上这种现象仍然是对权力的追逐,而不是对电影的追逐,这就是文化的缺陷。有现代化的物质并不能构成现代化的国家,必须得有现代化的精神、现代化的文化才能构成现代化的国家。有的大片垄断了整个数码影片的系统,这种做事的方法值得我们思考,资本的权力和权力机构结合在一起所造成的垄断可能带来票房的成功,但这里面就有一种非常值得我们深思的一个内容,就是今天在获利与民主原则之间我们该选择什么?我们希望我们尽量面对现代精神、尽量遵从正常的市场原则。中国电影要现代化,或者是中国的社会要现代化,首先我们想到的是在我们的思想和行为上必须贯穿基本的民主原则、平等的原则、自由的原则、公正的原则,或许我们会变得弱势,或许我们会不合时宜,但是希望它会带给大家相对公平的世界。
看完《黄土地》决定干导演
贾樟柯说,1991年,他在太原花了2元钱看了第一部电影《黄土地》,是陈凯歌拍的,监制是张艺谋。他的老家一半是晋中平原,往前走坐车就是一望无际的黄土,自己熟悉的土地、熟悉的环境突然间出现在荧幕上,那种感动很特别无法替代,令他久久难忘。特别是电影里女主角挑着木桶到黄河边打水,当木桶往井里一摇,陕北民歌响起来的时候,他自己掉起了眼泪。这部电影他非常熟悉。直到1991年的时候,在黄土地上居住的人生活状态和这个电影还是一模一样的。最主要的是他自己的很多亲戚和朋友都住在那样的环境里面,所以很容易发现有一种无名的感动,因为我们看惯了和我们的生存、生活没有任何关系的影片,而且那个电影充满着诗意,它没有复杂的情节,却有很多诗的感觉,比如说打鼓、求雨。他觉得,一部电影感人不一定要有曲折离奇的故事,可能某些特定的场景会让我们感动。他说自己看完《黄土地》之后一下就傻掉了,离开电影院之后就坚信这辈子应该干导演。
电影应该抒发生命的经验
侯孝贤的电影《风柜来的人》讲的是台湾地区来自渔村的一帮青年在高雄打工的故事,贾樟柯看完之后就像是喝多了的感觉,晕了,始终是亢奋。他感到故事里的人和他高中同学、初中同学没什么区别。他发现在侯导的电影里面有一种自我经验的尊敬,他把我们个人所经历、看到的、渗透到日常生活里面的往事,或者是印迹、记忆拍成电影,这让他知道了个人的经验原来这么重要,也可以作为自我的表达出现在银幕上,一下子就打开了他心灵的窗口。
第六代为什么非要干掉第五代?
贾樟柯说,文化甚至以日常生活呈现,透过《马路天使》这部经典,他意识到作为一个导演,我们自身具有的文化缺陷是很现实的,因此电影现代化的过程是克服文化缺陷的过程。比如说斗争的哲学,弥漫在我们日常的生活里面。文化上也是如此,比如说第六代导演干掉第五代了,为什么要干掉呢?为什么我们不能共存呢?没有过去我们如何继承传统?贾樟柯认为日本在这方面就做得不错,他们不停地举行电影回顾展,整理以往的文化,一代导演和另一代导演之间和谐相处,彼此关爱,文化有传承,像河流一样生生不息,但是反过来看,在我们的电影环境和传统里面,这种东西就比较淡漠,也许我们过去曾经有的斗争哲学还在发挥作用。
图为贾樟柯的成名作《站台》带有诗化的电影语言,而今年在威尼斯电影节获得纪录片奖的《东》则完全纪录了一位艺术家的创作过程。 (责任编辑:老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