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近两个小时,这还是在大陆“剪刀+糨糊”后。
就现在在影院看到的影片,总体感觉一般。对于“父子”这样的片名,实在会让人想起很多表现过“父与子”关系的同类:《向日葵》《洗澡》《那山那人那狗》《赤子威龙》《和你在一起》《千里走单骑》《推手》等,说实话,这些影片对父子关系的不同表现都不错,至少让人记忆犹新,且有不少让人落泪。
可对《父子》,我起初是报着“感动”的心态去看的,而且一直试图与影片主角认同,与之苦笑。但是,直到最后,我依然未与片中任何人物认同(撑破天与“阿宝”吧),虽然我眼睛都不眨的盯着屏幕。
就说一个问题吧,也是剧作的基本能力,通俗说就是让观众在25分钟里初步认同一个主要人物,并明确其动作目标,后以各种形式的过程实现这个人物的目标。
影片本身表现出的,在一开始是要观众认同男主角郭的,可后来这个人物单一化类型化的表现实在让观众无处宣泄情感,最后他似乎跳河自杀,于是影片最终只能导致观众认同阿宝,但又缺乏孩子足够的内心戏(郭的一样),于是观众积累已旧的情绪彻底“简离”了。所以只能说,感动是有的,但是破碎的。
其实影片完全可以选择孩子或男人的心理视角来叙述,再使得人物性格多变一些,丰富一些,这才符合当代观众欣赏文艺片的习惯。
(责任编辑:jasonwa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