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日晚,北京大学举办了一场电影《红色康拜因》的交流会,影片编剧兼搜狐第壹电影版主顾小白、演员吕玉来,《电影世界》杂志策划指导刘邦邦作为特邀嘉宾,为北大学子讲述了电影《红色康拜因》的故事,以此引导大学生们对中国农民生活的关注。
交流会上,同学们对这个不熟悉的题材显得饶有兴趣,提问也显得相当积极。而三位嘉宾在一一作答中也穿插了这部影片的创作初衷及对它的感受等。
父子爱恨间的缘由
吕玉来向大家讲述了这个电影的故事,他在扮演了一对5年不曾见面的父子中的儿子。当年,父亲进城打工5年未归,甚至连妻子病故时也如此。这种不负责任使“儿子”对父亲产生了强烈恨。而有一天父亲的突然回来,用他的经历试图改造“儿子”……一个是恨、一个是爱,这对强烈的冲突在二人之间时起时伏。直到有一天,“儿子”与父亲进城,“儿子”感受到了城市生活的美好,对这个城市生活产生了无限的向往,于是他明白了父亲为什么当年没有回来的原因……
希望大学生们能够关注中国的农民生活
面对着大多数没有见过“康拜因”甚至不知道什么是“康拜因”的学子们,顾小白为大家作了介绍。“康拜因”是英文Combine(收割机)的中文音译,曾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作为中国这个农业大国的象征。“康拜因”见证了这个农业大国的发展。但在这个物质、文化等疯狂涌入的时代,这个红色词语也渐渐被人们忘记,只零星的一些也只残存于对历史的回忆当中。因此希望通过对这个故事的回忆来侧面引导大学生们关注中国农民的生活。
责任心拍出一部收不回成本的影片
交流会上,嘉宾刘邦邦的一个问题让众多学子引发了深思。刘军说:“《红色康拜因》对于市场来说,明显的属于一种收不回成本的影片。但是为什么还会有人去拍?”对于这个问题的提出,并没有像之前一样大家能立刻做出回答。在停顿片刻之后,刘邦邦又对此做出了回答。《红色康拜因》对于市场来说是一个很难收回成本的影片,而且它也并非像有些影片只是一些有钱人自娱自乐拍出的闹剧,它的题材是一个真正反应到中国底层人民生活的影片。拍摄这部作品最关键的是出于一份对中国最底层人民生活的关心与责任心。
交流会最后,三位嘉宾共同表达了参加这个活动的初衷:“希望更多的大学生能感受到那些生活在中国底层人民的生活状态,能真正的去关心他们,帮助他们。”随后掌声的响起则为这个交流会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责任编辑:老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