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国戏曲学院戏曲文学系、导演系、表演系、音乐系、舞台美术系五系联合创作的大型学术京剧——《悲惨世界》再次亮相京城。12月22、23两天,长安大戏院内将奏响锣鼓。
名著京剧版《悲惨世界》根据法国浪漫主义文学大师维克多·雨果同名小说改编,是首次在中国将长篇巨著改编而成的舞台剧本。 该剧从选材到改编剧本,历时两年时间,经历了20次改稿,期间各界专家都对剧本改编提出了宝贵意见,该剧于去年年底首演于中国戏曲学院建校55周年校庆,之后仍旧进行了不断的打磨。3月24日中国戏曲学院与北京市政府联合举办了“友谊之春”京剧专场演出,邀请了在京外国驻华使节、外国专家、外国企业、在京外国留学生及外国记者等近700人在中国戏曲学院金大都剧场举观看了《悲惨世界》演出,得到了外国友人的好评。后又先后在北京大学百周年纪念讲堂和上海天蟾舞台连续上演,获得社会各界的反响如潮。
该剧创作出炉至今已经引发了京剧界大量有关如何完成戏曲创作的继承与创新问题的大讨论,尤其是面对京剧创新究竟要走向何方的话题,反响尤其强烈,在这些广泛的讨论当中,更多的观众和戏迷认为,该剧的创作在很大程度上对目前束缚戏曲改革创新的一些难题诸如剧本选择、如何展现戏曲音乐的个性化特征、舞台设计的虚实处理和戏曲表演虚拟化和程式性的再现等进行了更深层次的探索并取得了很大的突破。
此外,这次京剧版《悲惨世界》当中最为突出的表现就是分工的细化和资源的优化整合。该剧由中国戏曲学院戏曲文学系负责剧本创作,导演系师生负责导演,表演系师生负责表演,音乐系师生负责音乐设计和音乐伴奏,舞台美术系师生负责舞台设计,真正做到了五系联合创作,通过《悲惨世界》一剧的创作,一批教师带动了一批学生真正参与创作,使教学实践课程真正得到了体现。
为了能够使该剧得到进一步精致化的打磨,该剧演出结束之后,制作方还特别组织了主创人员同北京大学、北京科技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林业大学和北京理工大学等部分高校的师生在百年讲堂进行了台下面对面的进一步交流。师生们对能够跟演职人员们进行这样一次近距离的沟通显得非常兴奋,而且他们也针对该剧积极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师生们一致认为选择这样一个外国巨著进行京剧化的改编本身就是一种巨大的挑战,但该剧不仅非常出色的再现了小说的原有风貌,更是顺利的完成了从小说到戏曲舞台形式的转移,这对于进一步扩大戏曲题材的选择探索出了一个新的方向,而且在舞台各个方面的创新和继承也集中体现了中国戏曲学院师生积极的创作热情和深厚的学术功力。
此次中国戏曲学院整合该校最强演出阵容,倾情演绎这一人性的传奇,将给戏曲的创作带来一股新风,那就是大开学术戏曲之风,使得经典文学名著有了一个更好的传播媒介,自此,世界文学名著的戏剧化舞台又将会增添一个中国身影。
据悉,中国戏曲学院完成北大之行后,还将携众多精品剧目在五一期间登陆天蟾逸夫舞台,进行整整七天的大型公演,这也是该院在1982年进行公演之后的再一次进驻上海戏曲舞台,相信阔别二十余年后再赴上海的中国戏曲学院将会给当地的观众带去又一次的震撼。此外,上海之行结束,该院还将携部分剧目赴山东济南进行三天的巡演。
演出后将召开座谈会听取观众的意见,以便今后继续打磨该剧,争取在比较短的时间内使该剧更加完善。
其一:西剧的中国化问题
很多观众甚至包括大量的戏曲业内人士都认为用中国的演剧方式来表现西方历史背景之下的舶来故事具有相当大的困难,之前有很多剧种都曾经进行过这方面的尝试,但效果并不理想,最主要的原因是中国化了的西方剧本并不能完美的表现原著内涵,也不能够尽展中国戏曲之风韵。但京剧《悲惨世界》呈现的双重面貌出乎很多人的意料。该剧近乎完美的阐释了中国文化与西方理念的激情碰撞。德国作曲家贡德曼在看完该剧的首演之后兴奋得表示:“中国京剧演绎的这部法国作品,为东西方文化找到了一个完美的结合点。冉阿让很东方,又没有失去西方人和西方文化的特征。”
其二:音乐的个性化特征
《悲惨世界》令人耳目一新的另外一个重要方面就在于其音乐的个性化特征。除了将原著中不少脍炙人口的语言进行了精彩的京剧化演绎外,该剧的作曲更是依据主演张建峰的奚派风格以及其清婉高亢的嗓音条件精心设计了一整套具有鲜明特点的音乐,使得唱段和演员瞬间完成了完美的结合,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奠定了该剧的成功基础。
美国加州大学艺术部部长Lejine在看完该剧后坦言:“与百老汇的歌剧《悲惨世界》相比,他更喜欢京剧版的《悲惨世界》。”他还说:“最令人惊奇的还是这部戏的音乐,因为它如此精确,总是紧紧抓住你的注意力,这其实是非常现代的。”
其三:舞台设计的虚实结合
京剧版《悲惨世界》整体舞台设计的创作则是原于《悲惨世界》音乐剧的成功。音乐剧《悲惨世界》舞台设计完全运用的写实的创作方式,舞台设计阵容庞大,场面辉宏。但传统的戏曲舞台没有更多的布景只有一桌二椅,因此上,立足亦真亦幻的基本理念,该剧采用了即写实又写意的舞美设计方式,通过舞台的运用给演员提供了更丰富的表演空间,不仅在东西方文化的结合上找到了一个平衡点,开拓了京剧舞台美术新的创作思路,更在表演方面给演员以极大的空间扩充。
其四:表演的虚拟化
京剧版的《悲惨世界》,不仅完成了“步步皆是景”的舞美服饰设计,更是在保持原著框架的基础上为唱、念、做、打等提供了充分的表现空间,并巧妙地利用行当的特长来塑造人物。创作者不仅在舞台表现手法上娴熟的运用了时空转换的技巧,实现了戏曲舞台虚拟化的追求,更在很多细节上加入了最为传统的程式性表演,使得这部戏的中国化和民族性越发显现。
中国戏曲学院近年来的创作成果
中国戏曲学院多年来在教学实践及艺术创作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除了坚持传统精品剧目教学之外,坚持常识各种形式的艺术创作。我院每届学生都坚持排演精品剧目《杨门女将》、《白蛇传》、《四郎探母》、《雁荡山》等,同时还进行了大量的创作:
90年代初创作演出了学术戏剧——南戏《张协状元》,该戏的演出在北京的艺术界引起了轰动,该剧于1996年、2001年先后赴芬兰、爱沙尼亚、挪威演出;1993年改编安徒生童话《夜莺》成京剧,于2001年、2003先后赴德国进行演出;1997将日本狂言《绑缚》、《夫子》改编成京剧,于1998年、1999年赴日本与狂言剧团合作演出;1997年与日本花柳千代舞蹈团合作排演了舞剧《大墩煌》先后在中国和日本演出;2002年我院整理改编全剧《霸王别姬》,先后赴芬兰、瑞典、挪威进行演出;2003年我院整理改编了全剧《赵氏孤儿》并于同年赴芬兰参加艺术节演出;2002—2003年我院创作的新编京剧《杜十娘》获国家精品工程提名奖;2005年整理改编了大型神话京剧《那吒》并参加了在北京举办的国际戏剧节演出活动。同年为我院校庆55周年创作了实验京剧《悲惨世界》,这是我院在创作上的又一次常识。通过此剧的排练演出,我们体会到京剧在表现外国题材及重大题材方面及演出样式上还有很多课题值得研究和探讨,我们正在努力实践。 (责任编辑:阿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