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人眼中的北京是什么样子?故宫,长城,胡同,烤鸭……这些被外国人提及最多的字眼,其实都是物化的印象。那么世界著名导演心中的北京,会有什么不同吗?伊朗导演马基德·马基迪在做客SOHU的时候说:“相比起北京的建筑等表面上的东西,人们的生活和人们表现出来的活力留给我更深刻的印象。”
在全世界众多导演中甄选出五位著名导演,请他们来感受北京的魅力,以北京城市为主题制作一部时长5分钟的宣传短片——Vision Beijing组委会主办,搜狐网赞助的 “国际导演拍北京”活动已经拉开帏幕。目前本活动已获得北京市人民政府的批准与大力支持,借助短片的宣传,完成一次北京在2008年奥运会之前的国际化城市形象推广活动,以更独特的视角更全面地体现北京人文奥运的丰富内涵,给全世界一次深入感受北京历史与文化的机会,同时也为活动合作伙伴提供一个参与北京城市推广,更多角度地与世界交流的宣传平台。
作为本活动的的第二位重量级人物,伊朗导演马基德·马基迪也已来到北京,开始了他的“神秘之旅”。马基德·马基迪导演以拍摄儿童题材影片闻名于世,他最著名的影片《小鞋子》曾获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提名。马基德与大师爱因斯坦颇有几分相像,除了相貌,还有同样的敏感和睿智。
爱上北京人的活力 短片仍以孩子为主题
这是马基德导演第二次来北京,一个月之前他曾来过一次,而这次来则看到了更多不同的景点,这样就形成一个更完整的印象。当被问到对北京最深刻的印象时,马基德说:“相比北京的建筑等表面上的东西,人们的生活和人们表现出来的活力留给我非常深刻的印象。我们看到很多老年人充满活力在享受自己的生活,这一点让我觉得非常惊喜。看到老年人像孩子一般在公园里面玩游戏,我感觉非常欣喜,因为他们表现出来的活力非常感人。”
虽然被北京老年人的活力所打动,但马基德导演此次仍延续了他一贯的风格,5分钟的短篇还是以孩子为主题。此次构思的故事主要发生在什刹海体校,马基德导演说拍摄地点可能会有变化,但是到那边去选到了他非常喜欢的几个孩子来演出其中的角色。而当我们问起故事的内容时,马基德导演故意给大家留下了悬念:“我想等到拍摄结束以后大家看了片子就会明白,主要的内容还是孩子们想传递给社会传递给世界一个信息。”
关于马基德导演,北京对外文化交流中心常务副主任、Vision Beijing组委会总指挥张文舟女士给我们透露了更多有趣的细节。
“他看了几天北京的情况以后,他确确实实感觉跟北京很有缘,很亲近,北京对于他来说也很亲切。他当时在一个小型的聚会上,当时跟刘光先生在一起,他说了北京的感受,原来中国对于我来说是很神秘的,魅力的根源就在于这里的人。让我用电影来反映北京,来反映中国五千年的文化实在是非常困难的一件事,你们只给我五分钟的时间。一分钟就是一千年,我觉得这个是非常困难的一件事。但是他说我会全力以赴,这也就是说是电影的魅力所在,我要用自己的艺术手法来反映一个真实的动感的北京,让全世界的人通过我们的短片看到北京的样子。”
“当时记者还问了他一个问题,除了电影之外,那么您觉得最重要的是什么东西,他当时说我所说的话可能是老生常谈,但是我觉得这个就是最最重要的,‘和平、友谊、爱’。他当时确定了他的电影应该是这个主题,他看了北京的孩子以后特别特别喜欢,每次看到小孩的时候,他满脸都是放光的,眼睛都是亮亮的那种,跟他们打招呼。现在的小孩特别聪明都会说外语,都会跟他打招呼,他很高兴。最后他确定所采用的手法还是用孩子来表现这部短片,这两天他看了很多孩子,马不停蹄,他是一位特别有人文精神的导演,一些小的事情让我们特别感动。比如在一个胡同里面看到一个人拉着一车煤上坡,他跑过去帮人家推一把。在天坛里面看到小孩往台阶上爬,他伸过手去要帮小孩一把。这些细节让我们很感动,看到老人在天坛里面玩皮球他也特别感兴趣,跑过去跟人家比划一下,觉得我们的老人是很自由很快乐的,他们各自都高兴做着自己的娱乐,老人在我们这里是很幸福的,特别被北京的人情所感动。”
回忆佳作《小鞋子》 马导对儿童片情有独钟
“当《小鞋子》在世界范围内造成这么大的影响,受到如此热烈的欢迎之后,我觉得这个要比获得十个奥斯卡奖都能让我高兴。我去世界很多地方,人们都会提到这部片子。有时候我跟朋友们开玩笑,《小鞋子》可能只有在月球上没有播映过,在世界各地都已经放映了。”提起旧作《小鞋子》,马基德导演显得兴味十足。“《小鞋子》是我非常喜欢的影片,对于我而言,拍这样的影片也是一种怀旧。我本身也是在那种环境下成长的,以这样的环境作为电影背景的话也是一种怀旧。通过先那种生活来向观众传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马基德导演的很多电影都与儿童有关,采访中提到小孩子时,原本显得很严肃的他就会变得温柔而慈祥。那么马基德导演为什么对儿童片情有独钟呢?“有几个原因,一个是我从青少年时期就开始涉足进入这个行业。那段日子对于我来讲是非常难忘的,是经历非常多的一段日子,这也是很重要的原因。”
“孩子们的世界是非常纯洁非常美丽的,通过孩子们的描写,可以像建立一座与成人沟通的桥梁。孩子们非常纯洁,没有太多的杂念,通过描写孩子也可以把这种纯洁和他们的天真表现得更加淋漓尽致。”
“还有一个原因,伊朗7500万人口当中,差不多近一半都是青少年,以孩子为主题拍电影,对于培养青少年也是一个非常好的手段。通过拍以孩子为中心的影片,希望能够把这样一种责任感赋予孩子们,让他们在明日能够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如果孩子们得到了正确的引导,很好培养他们的话,明日的世界将是非常美丽的世界。”
李继贤对话马基德 《小鞋子》中亦有奥运精神
曾拍过《王首先的夏天》等优秀影片的中国导演李继贤也加入到了与马基德导演的对话中。他是马基德导演的忠实观众,在成为导演之前就看过《小鞋子》并且非常喜欢。对于《小鞋子》这部电影,李继贤导演更看出了它与奥运精神的也有微秒的关系。
“我觉得通过看《小鞋子》这个片子就能感到马导演有一种透过现实生活把自己内心的梦想传递给观众的能力,这是很重要的一点。《小鞋子》这个片子猛一看或者我们有些观众认为这是一个现实主义的电影,但是我觉它不是一个单纯的现实主义,包括最后很动人的地方,就是刚才我说为什么能够选他来北京,组委会的人可能看过《小鞋子》。结尾有一段跑,当第三名拽小孩的时候,把他拽倒了,之前都属于剧情,但是拽倒以后孩子再爬起来再跑的时候,我觉得完全是看到这个片子的导演,已经完全了解马基德这个人了,作为导演职业的嗅觉让我感到我完全被这个片子给带进去了。这里面已经是超现实了,同时这里面也传达出来一种奥运的精神,名次已经不重要了,忘我很重要,投入很重要,或者说人类不断去触及或者外延的一种东西很重要。”
《小鞋子》视角独特 马基德导演注重人文关怀
李继贤更表达了他对《小鞋子》的喜爱,“我很喜欢这部电影,其中这里面不乏看出导演的才华和天分,我觉得这个可能跟他个人的经历有关系。他是一个把自己的视点降到很低的去看待人生,他很关注这两个人物,这两个人物尤其是那个女孩在看到另外一个女孩穿那双鞋子的时候,那场戏太有意思了,她站在操场上,那完全是一个孩子的内心了,把人写到这个份儿上,完全已经跟着这个女孩的内心走,似乎我们每个人都在找自己的童年,我们也有类似的感觉。这里面隐藏着一个悬念,镜头摇起来的时候,穿鞋子的那个女孩半侧面睫毛很长的,她是富家孩子吗?结果她不是,结果她比她们家还穷。”
“谈到那个女孩,我再问一个问题,这一点处理得很高级,在《小鞋子》里面,父亲拉着孩子去给人家剪草,是去当一个园丁,敲了无数家门都不接受,那段时间大概持续一两分钟可以看出导演很坚挺处理这段戏都是NO NO,只有一个声音传出来,铁门里面传出来一个女孩的声音,我们能听出来,也许是男孩的声音。他们之间隔着铁门的一段对话,这个其实很高级。
马导演拍儿童片觉得儿童的世界是单纯的。这场戏到这儿特别遗憾,观众认为他们两个可能没有看到里面有悬念的,没有见到女儿,她跟她父亲走了,马路那边女孩和爷爷突然出现再叫她回来的时候,这场戏处理得非常好。我想听听马导演这段戏的构思是来源于他的构思,是不是孩子的世界像宇宙一样这么纯洁?”
马基德导演:“这个问题提得非常好。如果说本片有三个精彩之处的话,这应该算是一个。我们看到影片之中回答了他们问题的孩子家里只有老人跟孩子,但是父母却不在,这是为什么?对于我来讲,孩子的父母其实是代表了成年人的世界观,祖父是代表了老年人的世界,孙子是代表孩子的世界,成人的世界在现实生活中会变得比较疏远,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不是那么近,不是那么亲切。孩子的世界是非常纯洁的,老人的世界过去的生活不如现在人与人的关系这么复杂这么疏远。所以说想通过表现这段寄托一种希望,孩子们长大之后能形成一种像过去生活那么美好新的世界。
小时候有这么一种经历,邻里之间的关系非常好,以至于即使很远的邻居,邻里之间相互认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非常融洽的,互帮互助这样的事情是非常普遍的。但是在当今社会当中,人们住在公寓里面,有可能对门的人住了十几二十年都可能相互不认识。这样一个现状反映出人与人之间的疏远,而片中表现出来的孩子就是一种想要寻求伙伴的渴望,能够建立一种新的关系的探索。正如片中所看到的,那个孩子家里非常富有,院子里面几乎有所有的生活设施、玩具,但是他缺的就是朋友,他非常孤独。当今社会人们之间疏远的关系在我看来是非常令人叹息的,可能人与人之间淡漠的严重性可能比原子弹更厉害。”
那么电影是不是应该打破这种疏离,展现一种人文关怀?马基德导演点点头:“通过拍片,要向人们传递一种生活的渴望,友情、热情。”
李继贤:“通过马导演分析这段的话,我作为观众了解这段很重要,这是一种精神财富,跟奥运会是一样,追求最高境界就是精神上的东西,包括拍这种儿童片也是一样的,包括我已经拍过两部儿童电影,我可能跟马导都有一个相通的心愿,希望这些电影能让更多的中国孩子,让世界各地的大人或者只要是人都可以看到这样的电影。
马导演说是比原子弹还严重,我觉得你吃什么,你穿什么,你用什么,你开什么都不重要,这都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话是影响,是一个东西对人的影响。在孩子长身体长骨骼什么都在长的时候,这个东西一定要跟上。”
曾通过影片了解中国 最熟悉张艺谋(张艺谋新闻,张艺谋说吧)陈凯歌
外国导演来到中国,被问及最多的问题便是你喜欢中国哪位导演。马基德导演说:“在来中国以前,就通过中国影片对中国有了了解。历史上通过丝绸之路,中伊两国有很长的交往史,文化上的交流对于我来说是非常有意思的。中国电影我看的比较多的是张艺谋和陈凯歌(陈凯歌新闻,陈凯歌说吧)的片子。但是对中国电影的了解不够深,这次来北京拍片也会有更多的机会去了解中国电影,中国的电影其实是非常出色的,这次将会带很多中国电影回去,经过观看以后会有更加深刻的理解。
李继贤导演对此做了一些补充:“我在捷克的时候遇到伊朗的制片人,他在八九十年代专门把陈凯歌、张艺谋那批电影卖到伊朗,中国又从伊朗买了像《白气球》这样的电影在电视台播放。其实中国跟伊朗的电影有一个,《小鞋子》这么受观众喜欢有一个前提,双方已经有一个交流,像马导演说的,他看陈凯歌的导演肯定是在90年代或者80年代的时候在伊朗他已经看到了。”
短片制作阵容强大 美国导演“惦记”张朝阳
除了几位世界级著名导演之外,中方的阵容也是非常强大的。曾拍过《荆柯刺秦》、《大红灯笼》,并跟著名的美国导演乌迪海伦合作过的摄影师赵飞,将作为摄影指导参与这部片子,而优秀导演常晓杨将担任现场执行导演。对此马基德导演也表示,“第一次来北京之后就对这边的拍摄组有了一个印象,这次拍摄的阵容基本上都是由中方来组成,拍完影片之后一些剪接、混音的工作将会在伊朗进行。这次通过主办方的努力,我们一起合作的摄制组都是非常专业非常棒的部门。有了这样一个合作,相信这次拍片一定会取得成功,这也是中国和伊朗电影人之间的一种交流。”
专访的最后,张文舟女士又向我们讲述了一段有趣的故事。”美国导演到了北京之后,下飞机后立刻跟我们召开了一个工作会,其中最重要的内容是选演员,要找很多各行各业北京人的脸。我们副导演给他看了很多人的照片,他突然问了我一句,‘你们这儿有一个特别出名的做网站的人张朝阳,他能不能出现在我的短片里?’我说我们要去商量商量。但他认为他是做IT行业的代表,在外国来讲他也很有名。” (责任编辑:遇见(无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