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导拍戏三原则:“人”、“情”、“戏”
“敦煌是一种文化象征,但这种文化象征却只能作为背景来存在”,在陈导的理念中,一切还是要以人物为中心。“《大敦煌》其实是讲‘人’的,讲‘敦煌人’的故事。1000多年的历史中,在这里生活的老百姓究竟发生了什么故事?”其次就是“情”,剧中人物的感情发展成为最重要的一面。再次就是“戏”,“戏”是情节,比如男女主角的爱恨纠葛,戏中正邪势力的较量等等。
陈导对中国观众的心态揣摩的十分贴切,“中国观众看电视,最喜欢问的一个词是‘后来呢?’,他们最关心的就是故事情节的进展。”所以陈导拍戏也常侧重于这一方面。“《大敦煌》是一部传奇故事片,而不是历史记录片。在其中穿插了很多佛教的传奇故事,佛教思想是很浓厚的。”
三部分各色各样又一气呵成
《大敦煌》与其他电视剧不同的是,它分为三个独立的部分,而这三部分又是由一条主线来贯穿的。“从北宋到民国,从1044年到1900年,再到1936年,历史背景跨越了1000年,但又是一脉相承的。”陈导最擅长的便是历史戏,提到这种复杂的历史年份,他也能如数家珍般说出来。“其中贯穿这三个部分的有几点:一是藏经洞,二是刀郎的歌,三是中国人保护文化的精神。”
敦煌开始形成,始于十六国和北朝,唐朝时达到繁荣的顶峰。《大敦煌》的故事背景虽然是从北宋开始的,但是其中的色调却是与唐朝一致的,甚至服饰也都依照唐朝而来。对于三部的不同色调,陈导做了详细的说明。
“第一部是用唐朝的色彩,以红色为主,形成一种五彩缤纷的效果。那个时候的敦煌,是西域文化的交流中心,繁华程度相当于现在的上海。所以用红色最能表现出当年盛极一时的场面。”
“第二部的调子是黄的。道士王元禄开始把敦煌的宝贝卖给外国人,敦煌悲惨的命运从此开始,所以用昏黄的色调比较适合。而第三部主要是抗日战争时候的事情,所以用了黑白色调。”
孙楠蔡琴刀郎 不同风格贯穿三部曲
提起《大敦煌》的音乐,陈导是颇为满意的。“片头曲是由孙楠来唱的,我之前一直是跟江涛合作的,但《大敦煌》要找声音华丽一点的歌手,于是想到了孙楠。他唱得很不错!”而片尾曲则是由台湾歌手蔡琴来演绎的,陈导说她的声音充满温情,听到后会让人回味不已,又能回想起很多往事。
至于为什么选择刀郎来唱插曲,陈导的解释更为有趣:“我挺喜欢听他的歌,并且我觉得他的声音跟沙漠戈壁的感觉很像,就像大西北地区因为很久没下雨而干裂的地面。同时又像远处传来的驼铃声,隐隐约约的,还有一点佛家气息。”《大敦煌》中刀郎演唱的插曲是一首名为《阿瓦耳古里》的民歌,但重新填过了词,更符合敦煌的意境,能把观众带入戏中,更起到贯穿三部的作用。
(责任编辑:狐狸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