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晚,北京王府井教堂将在余隆的指挥下奏响莫扎特的《安魂曲》,这部《安魂曲》是莫扎特一生的最后一部作品,它将为第九届北京国际音乐节纪念莫扎特诞辰250周年的活动画上完美的句号,也将本届音乐节再次推向高潮。
《安魂曲》莫扎特最后的作品
莫扎特的《安魂曲》是他一生中最后的一部作品,当1791年12月5日莫扎特溘然长逝时,这部作品还没完成。其余部分主要是由他的学生苏斯迈尔根据他留下的手稿来完成的。苏斯迈尔的续作基本上还是体现了莫扎特在前一部分的风格。
直到去世,莫扎特也没能完成的这部伟大的作品,却成了他为自己作的安魂曲。莫扎特死时只有35岁,纵观他的一生,虽然有过不少坎坷与不幸,但在他的音乐中没有一丝痛苦,有的只是阳光与欢乐,就连这部在即将走向死亡时的作品也仍是如此。莫扎特这部《安魂曲》使用的是传统的《安魂曲》形式,采用拉丁文歌词,非常真挚、动人。整部作品庄严与壮丽,与莫扎特情同手足的作曲家海顿对这部《安魂曲》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并且在莫扎特的葬礼上还演奏了这部作品。
安魂曲的得名,源于作品开头拉丁文歌词“永恒安息”(Requiemaeternam)。其实大部分的安魂作品都不会太令人悲伤,是以抚慰和祈祷为主。从传统的素歌到更适合音乐会演出的精心制作,有许多种的配乐形式。历史上很多作曲家,都曾创作过这类题材的作品,其中以莫扎特、凯鲁比尼、柏辽兹、威尔第和福雷的作品最为著名,被称为“五大安魂曲”。然而在这其中,最重要的同时也是最经常的上演一部,就是莫扎特的《安魂曲》了。
余隆中国最杰出的指挥家之一主办方/供图
王府井教堂回荡《安魂曲》
明晚,莫扎特的绝笔作品《安魂曲》将在北京王府井教堂上演,其实选择教堂作为演奏场地在欧美国家是常事,因为许多音乐作品最初的创作与宗教有关,后来逐渐脱离了宗教的概念,成为经典名曲。
指挥家余隆说,“选择在王府井教堂演出莫扎特的《安魂曲》,主要是为了艺术再现,也是中国爱乐乐团自1月17日开始的莫扎特纪念活动的一个高潮。”而这次是他首次指挥意大利凤凰歌剧院合唱团,他相信这次意大利艺术家与中国艺术家的合作,肯定会十分成功。
回想莫扎特的一生,即便是到了穷困潦倒之时,他的音乐中也只有纯净的欢乐。这部临终前的作品仍是如此,只有那种在天国的光芒照耀着他的感觉。
著名指挥家余隆执棒
此次为北京观众演绎这首莫扎特的经典之作是中国著名指挥家余隆,与他携手的是中国爱乐乐团和拥有200多年历史的威尼斯凤凰歌剧院合唱团。
1992年,余隆出任中央歌剧院常任指挥。同年,他创办了首届北京新年音乐会,并连续三年担任指挥。1998年,余隆发起创办了北京国际音乐节,并担任艺术总监。此后,在他的出色领导下,北京国际音乐节成为中国乃至全世界最具影响力的音乐盛会之一,对促进国际音乐文化交流、推动中国音乐事业的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在历届北京国际音乐节首演的大量作品中,包括余隆与大提琴家朱利安·劳埃德·韦伯合作的菲力普·格拉斯的大提琴协奏曲。
与此同时,余隆曾应邀在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担任客席指挥,与世界著名的乐团和独奏家都有过十分成功的合作。余隆的指挥曲目包括不同时代和不同领域的作品,尤以指挥歌剧而闻名,在世界各地指挥了《茶花女》、《图兰朵》、《阿依达》、《卡门》、《拉美莫尔的露契亚》、《罗密欧与朱丽叶》、《风流寡妇》、《唐·帕斯瓜勒》等歌剧名作,均获得巨大成功,在国际乐坛赢得了广泛的赞誉。要知道歌剧式古典音乐艺术领域最综合的载体,也是考验一位指挥家综合能力的试金石,余隆也由此奠定了他作为一个优秀指挥家的国际地位。
丰富的阅历和演出经验,使得余隆已成为当今中国最杰出的指挥家之一。2000年,余隆参与创建了中国爱乐乐团,并担任艺术总监和首席指挥。中国爱乐乐团成立后,余隆指挥这个年轻的乐团演出了许多大型作品,包括柏辽兹的《浮士德的沉沦》、马勒的《大地之歌》、奥尔夫的《博伊伦之歌》和贝多芬第九交响曲等。2002年10月,作为第五届北京国际音乐节开幕式音乐会,余隆指挥包括中国爱乐乐团在内的近千名中外音乐家演出了马勒的第八《千人》交响曲,完成了这部宏伟巨作的历史性中国首演。
信报记者郝晓楠
新闻链接
萨尔茨堡室内乐团带来纯正“莫扎特”
信报讯(记者郝晓楠)昨晚,第九届北京国际音乐节又带来了一场精彩的演出:来自莫扎特故乡的萨尔茨堡室内乐团在北京中山音乐堂为观众献上一场原汁原味的莫扎特室内乐作品音乐会。而这场演出得到了观众们的一致掌声和喝彩。
萨尔茨堡室内乐团的全称是萨尔茨堡莫扎特音乐学院乐团,是当今欧洲,乃至全世界最优秀的室内乐团之一。乐团的团员们经过多年在这座音乐之都的耳濡目染,都深悉莫扎特音乐的精髓。担任本场音乐会指挥的是一位年轻的美女指挥家——纳塔丽·琪。纳塔丽·琪1976年出生于澳大利亚的悉尼。她从4岁开始学习钢琴,并在6岁开始学习小提琴。1992年,纳塔丽·琪获得了“澳大利亚广播公司年度青年演员大赛”的桂冠,同时也开始了她的独奏生涯。
在随后的几年间,她以独奏家的身份登上了全世界的音乐舞台,与各大交响乐团合作。她还是由来自柏林的艺术家组成的“莫扎特钢琴五重奏”的创始人之一,并与该团定期在欧洲、美国、大洋洲和亚洲进行演出。自2001年起,纳塔丽·琪出任萨尔茨堡室内乐团的首席指导,既作为独奏家演出又作为乐团的指挥兼主管。
昨晚,萨尔茨堡的乐团带来了全套的莫扎特的作品,包括最著名的《G大调第十三小夜曲》、《F大调第二嬉游曲》和第29、40号两首交响曲。其中,莫扎特的《G大调第十三小夜曲》几乎家喻户晓,很多人也许叫不出它的名字,但也一定听过它优美的旋律,甚至近年来很多手机铃声都选用了其中最著名的主题。莫扎特的小夜曲、嬉游曲是从交响曲、巴洛克组曲以及协奏曲发展而来的一种音乐表现形式,这些作品融合了交响曲色彩多变的特点,继承了巴洛克组曲中的舞曲传统。
莫扎特一生共创作了13首小夜曲,其中大都是应“客户”的要求而作,只有最后这首才是为了自己的创作意念而谱写的。此曲如今已成为莫扎特最流行最轻松的小夜曲,也为这种体裁树立了光辉的样板。
新闻背景
《安魂曲》
1791年,莫扎特与妻子一起到布拉格参加自己的歌剧《狄托的仁慈》的演出,就在动身前的一天夜晚有位造访者来到了莫扎特家中,他让莫扎特为匿名的委托人创作一部《安魂曲》,并先付了一半酬金。
在临终前的几天里,莫扎特在病床上一直没有停止《安魂曲》的创作,甚至在临终的前一天,莫扎特还叫人把谱子拿到床上,勉强支持着,写了《热泪盈眶》(爱怜颂)的第一段。这是《安魂曲》中最哀婉动人的一段,表现了对人类苦难的同情。莫扎特唱到这里,突然感到自己将不久于人世,已经不可能写完这部作品,他抛开了谱子痛哭起来。晚上,莫扎特将他的学生苏斯迈尔叫到床前,对他讲了写作《安魂曲》的一些想法。在这生命的最后一天里,《安魂曲》的写作始终占据着莫扎特的心,他甚至在弥留之际还曾鼓起了双颊在模仿大鼓。
(责任编辑:阿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