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标题:近期电视剧频繁涉及“婚外恋”、“第三者”题材重复 剧情夸张 角色太“多情”引起争议 家事闹荧屏温馨难见只“滥情”
广电总局已开始酝酿限制政策 专家认为:编剧创作需要观察生活应大胆创新增加新元素
挂号原因
“婚外恋”泛滥荧屏
曾几何时,涉案剧、古装剧和家庭伦理剧被称为中国电视剧市场中的“三驾马车”,并且驰骋荧屏多年。不过,2004年,广电总局考虑到涉案剧易对青少年产生负面影响,下令其撤出黄金档;今年,古装剧也被调整,要求控制数量。
因此,家庭伦理剧成了影视公司投资的“重中之重”。
可是,由于这类题材中都将卖点集中在了“婚外恋”这样的社会话题上而引起各种争议,观众也开始对荧屏泛滥的“第三者”产生反感,以至于该类题材的收视率也大幅下滑。同时,也引起监管部门的注意。前不久就有消息称,广电总局将要对该类题材剧目进行控制,目前已经开始酝酿限制政策。
临床表现
质量不高题材重复
近日从第四届中国国际广博会上传来央视突然清退700集左右电视剧的消息,而这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家庭伦理剧。据央视影视部的一位工作人员透露,将被清退的家庭伦理剧主要的问题就是质量不高,题材重复严重,担心观众会审美疲劳。
感情过多产生误导
尽管广电总局限制家庭伦理剧中有关“第三者感情问题过多”的决策还没最后公布,但是相关消息一出,立刻引来很大关注。在某大型网站所做的相关调查中,有一半以上的观众认为夸大渲染“婚外恋”的电视剧泛滥,会“影响家庭和睦,对青少年影响很坏”。
导演郑晓龙认为,“婚外恋”、“第三者”的确属于社会问题,但现在荧屏上涉及此类的情节过多,并且有夸大、渲染婚外恋的现象,这样会给青少年一种错觉,以为有婚外恋是合理的,从而产生误导。
病因分析
热播剧“商机”让人眼热
多部家庭伦理剧热播之后大受欢迎,这让不少影视公司看到了“商机”。于是,一系列关于婚姻的故事如《危情杜鹃》、《保卫爱情》、《离婚女人》等剧应运而生,而这些剧只有一个主线——婚外恋故事。
影视评论家侯鑫东表示,这些故事的模式构成几乎千篇一律,而且很多都是模仿一些已经播出成功的剧作,但观众们开始爱看,看多了就会觉得家庭伦理剧的编剧们都已“江郎才尽”。
为吸引眼球过分渲染
京视传媒节目研发部经理马勇表示,原本最先“吃螃蟹”的公司借鉴的是国外的影视表现手法:展现超常规现实和负面现实。
“美国的剧作家爱用这种比较‘极端’的剧作来反映非常规现实。但我们不能总去模仿别人的表现手法,为了追求戏剧冲突就过度渲染婚外情,这样会对受众审美心理判断造成失衡。”马勇说,这类题材未必能被观众和市场接受,因为剧作并不符合基本的社会道德和规则。
诊断结果
缺乏定力滥用感情
娱乐处方
编剧需要观察生活
开方医师:作者常羽
“婚外情”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在现实生活中是客观存在的。但是,电视剧不该过分夸大,“婚外恋”太多不但让人觉得“假”,还会觉得社会“太黑暗”,让人对婚姻、对爱情失去希望。这跟编剧没有切实的生活体会有关。
编剧没有去了解现实生活,只能闭门造车。拍家庭伦理题材不需要编剧的想像力或者是华丽奢侈的大制作,只需要主创人员认真观察生活,在这个基础上进行合理“加工”才能得到观众的认可。
创作需要突破瓶颈
开方医师:制片人铁佛
家庭伦理剧虽然是目前最为炙手可热的电视剧题材,然而,新热点也引发了新问题,“许多剧本大同小异,情节走向和人物设置都离不开‘第三者’。像这样作品的做工比较粗糙,而且太急功近利了。观众当然不会买账!”
我觉得,家庭伦理剧不能光在“情感”问题上大胆,还应该重点在内容突破上大胆些,比如换角度,开创全新的模式。建议有些家庭伦理剧可以根据内容增加一些全新的元素进去。
减少“夫妻情”关注伦理
开方医师:著名导演杨亚洲
现在的伦理剧编故事的成分太多,讲伦理的时候太少。像韩国家庭伦理剧能够吸引各个年龄层的观众;相比之下,国内的平民戏、亲情剧却由于年代色彩太重、夫妻矛盾太多只能吸引中老年观众。像我国从古至今最提倡的‘孝道’在国内的一些电视剧中甚至在平民戏中“断档了。我们应该重拾这些精华的东西。
本版撰文/记者钟华
近期家庭剧病历表
剧名 播出时间 内容回放《出轨》
2006年2月(北京台)讲述的是运动员马奔、杨副市长、冯医生三个家庭在婚外恋、一夜情中解体。《危情杜鹃》2006年3月(北京台)一位著名的电视节目主持人,爱上家里的小保姆。《保卫爱情》2006年7月(上海台)展现妻子如何通过各种方式打赢第三者。 (责任编辑:小肥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