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阿德里安·布罗迪脱颖而出的从来都不是其外形上的“男子气概”———无论是令他荣膺奥斯卡影帝的《钢琴师》还是《金刚》,他在其中永远是一派文弱书生范儿。但这一次,通过扮演西班牙斗牛士,布罗迪也许已经把握了自己无论在银幕上还是生活中迄今为止最复杂的一个角色。
去年春天的一个夜晚,阿德里安·布罗迪开始了《马诺来特》的拍摄。“那是夜半时分。”他回忆道,“我和卡耶塔诺在空旷的地面上奔跑,身边有数百头公牛。 ”布罗迪当时正在西班牙南部靠近科尔多瓦的地方,而他提到的这个卡耶塔诺正是西班牙最负盛名的奥多涅兹家族最后一个斗牛勇士。“我是一个来自纽约皇后区的年轻人。”布罗迪说,“但现在我得展示自己有足够的能力驾驭蛮牛。”布罗迪做到了。他接受了卡耶塔诺和另一个著名斗牛士埃斯帕塔哥的训练,为扮演西班牙传奇斗牛士马诺来特(真名曼纽尔·罗德里盖兹·桑切斯)做准备。
影片记叙了这位佛朗哥独裁时期的斗牛士的最后岁月,1947年他在斗牛场丧生。布罗迪的艰苦付出让他赢得了斗牛士们的尊敬,他与角色惊人相似的外形为他赢得了西班牙人的认可。连布罗迪都认为自己与马诺来特相似得“诡异”,这也正是几年前导演曼诺·梅耶斯给他看了马诺来特的影像资料时,自己立刻接演这部电影最主要的原因。在西班牙拍片时,布罗迪更深切地体会到了这种相似,他说:“人们在大街上看到我时会大叫,‘大师!祝你好运!’”
像真正的斗牛士一样生活
过去的美国电影,比如1915年的《卡门》和1941年的《碧血黄沙》,都将斗牛士刻画得像卡通人物一样简单,甚至常用来讽刺西班牙狂热的大男子主义,就连阿莫多瓦也曾在早期的电影《斗牛士》中玩过这招。尽管对斗牛的热情相对过去已减退了不少,但“斗牛”这个词汇在当今西班牙人心中仍然等同于“勇气”。卡耶塔诺的父亲是传奇斗牛士帕基里———1984年他在斗牛场受了重伤,祖父是安东尼·奥多涅兹———海明威在《死在午后》中写到的那个斗牛士。“他向我展示了一种生活方式。”
布罗迪在片场接受《纽约时报》采访时说,“整整一个礼拜,我跟着他看了一场接一场的比赛,了解斗牛士的步法。”如果说卡耶塔诺教会了布罗迪斗牛士的生活方式,那么埃斯帕塔哥则教会了他“怎样真正面对一头公牛”。但埃斯帕塔哥无法教布罗迪的是怎样克服恐惧。“我说的是你知道将要发生什么事时的恐惧。”埃斯帕塔哥说,“那就是:你和牛当中肯定有一个会死。这是生理上的,也是心理上的恐惧,因为斗牛的真意就是置之死地而后生。”作为初学者,布罗迪练习斗牛的对象是小牛而非成年公牛,但这些牛犊也不是好惹的。但布罗迪说:“我必须与真正的公牛面对面,尽管它们尚未成熟,但同样性情暴烈。”对于布罗迪的表现,老师埃斯帕塔哥很满意,“当小牛冲出来时,阿德里安径直迎上去,这很值得赞赏,他从不退缩。”
爱上死亡或者爱上女人
尽管马诺来特在西班牙因面对死亡表现出的冷静而受崇敬,但布罗迪发现这位伟大的斗牛士的私生活非常凄惨。“马诺来特的生活很艰难,他身上一直有种悲伤。”布罗迪说,“他在贫困的环境中长大,很小就开始斗牛,希望成为一个大人物。”而导演曼诺·梅耶斯表示,这部影片讲的是“一个爱上死亡的男人遇到一个热爱生命的女人”的故事。影片强调了马诺来特弥留时分缠绕他灵魂的个人情感,尤其是他和女演员露佩(佩内洛普·克鲁兹饰)间轰轰烈烈的爱情。
银幕以外的“斗牛”
除了真正意义上的斗牛,布罗迪接下这个角色还有另一个障碍———作为动物保护主义者,他一直反对屠宰公牛。“和小牛战斗时,我很不希望它战败。”他大笑道,“我还指望它回到牛圈里对同类们说,‘我和阿德里安·布罗迪作战了。’”影片开拍之初遭到了动物保护组织的大肆攻击,但布罗迪和克鲁兹向大家保证,他们只会在保证动物不受伤害的前提下参与拍摄。根据影片制作团队的说法,他们在拍摄时使用的是机械公牛加上电脑后期合成的屠杀效果。《马诺来特》定于明年秋天上映,对于影片可能引起的争议,布罗迪做好了相当的准备,“情况相当复杂,我自己也正在试图理顺其中的道理。”
(责任编辑:小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