肯定 续写经典首先是人的谦卑
重拍《红楼梦》注定是万众瞩目的文化事件。
旧版《红楼梦》文化感召力可谓历久弥新,连绵不绝。我想,对于重拍者来说拥有足够的文化自信固然不可或缺,但更重要的或许还是在面对经典时的“谦卑之情”。
或许有人说,旧版《红楼梦》在资金匮乏、科技孱弱的时代都能拍得惟妙惟肖、有声有色,几成绝响,我们现在拥有强大的资金支持、先进的科技手段,有什么理由不能拍得更好?问题恰恰就在这里。对于一部影视作品,尤其是像《红楼梦》这种以幽微人性展露世态人情、书写时代大势的影视作品来说,技术理性恰恰是它最大的敌人。必须要明确,我们想要看的《红楼梦》是大观园里的举手投足、一颦一笑、浅吟低唱、剪不断理还乱的爱恨情愁和豪门恩怨,而绝不是靠炫目的特技打造的超级风光片。
如果是后者,那就真的相见不如怀念了。
笔者所言的“谦卑之情”就在于拍摄者在拍摄时对于技术运用的谨慎———这或许能提高拍摄效率,但势必挤压人性彰显的空间,把更多的时间用在时代背景的呈现、人物关系的探询和体察、情节逻辑的契合和演进上。在《红楼梦》这部文化巨著面前,所有演职人员,都应该放下身段,“低下去,低到尘埃里”,先入戏再演戏———一种对观众的谦卑,对文化的谦卑,更是对历史的谦卑。□张若渔
反对 不过是穿上新马甲的申公豹
梨园界有一句老话,叫做“生书熟戏”,意思是说听说书的要听新故事,听戏的要听熟悉的,前者满足对故事情节的新鲜好奇,后者可以对戏文及演员表演慢慢咂摸品味。中国四大古典名著,其章回体本身就是为了设置悬疑,引人入胜。作为根据名著改编的电视剧,其情节曲折、引人入胜是争取收视率不可或缺的拍摄要素。到底有多少人会对已有的形象定位和耳熟能详的内容来持续锁定频道呢?
《封神演义》里有一个申公豹,他是姜子牙的不肖师弟,他的生理特征很有个性,他脸向后长,眼睛朝后看。笔者认为,重金重拍古典名著,不过就是申公豹穿上了新马甲。我们所处的变革时代,为文学艺术创作提供了丰沛的精神资源,作为艺术家,应直面现实生活,勇于创新,创作出无愧于时代的作品。而不是一味向申公豹一样眼睛向后,就算祖先的作品再好,也不应在现实的锅里炒老祖宗的冷饭,尽管加上高科技的作料。
名著本身的博大精深,保证了它们有足够的内容与内涵被重拍、翻拍、从不同角度拍。但是,在娱乐多元化的今天,再想创造当年万人空巷的收视奇迹只是一厢情愿。用动辄几千万甚至上亿资金去制作早成定论、为人熟知的经典,是多此一举的浪费。眼睛向后的申公豹,就算穿上新马甲,他也只能看到自己的屁股和脚印。重金重拍名著之风可以休矣。 □赵学勤
建议 比重拍更需关注的是如何重拍
当前,重拍经典已成热潮。1987年拍竣的《红楼梦》最为家喻户晓,但是这一版本也有明显的欠妥之处。比如,因为剧本到1983年才完稿,难免受到阶级斗争残余观念的影响,而且该剧对宝黛钗的恋爱悲剧过于泼墨,而忽略了家族悲剧背后的社会悲剧。重拍《红楼梦》,如果能廓清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思维,挖掘出深刻的社会内涵,并融入时代的新鲜元素,就不失为值得期待。因此,比重拍更需关注的是如何重拍。
值得关注的是,有报道称,新版《红楼梦》的剧本须经过红学会的“审查”,如果红学会不满意就不会放行。但是,红学是不能被垄断的,只要愿意谁都可以解读。《红楼梦》的解读更不能只由红学会说了算,否则,若维持一种貌似正统实则狭窄的红学,实在是一种文化悲剧。如果新版《红楼梦》的剧本果真必须经过红学会“审查”,会不会过于限制了自身的视野?
新版《红楼梦》的导演已经确定为胡玫。公众对胡玫并不陌生,《雍正王朝》、《汉武大帝》等诸多帝王戏皆出自她手。须知,帝王戏的泛滥不是好事情,因为帝王戏有意无意地美化封建帝王。通过对帝王的讴歌,蛊惑世人迷恋帝王,甚至去顶礼膜拜,这培养不出合格的现代公民。新版《红楼梦》同样作为古装戏,难免有高高在上的封建帝王、森严的封建等级制度和纸醉金迷的荒淫之风,如何祛魅,如何增加批判力度,值得胡玫三思。
好在胡玫接受记者采访时已经表示:“《红楼梦》不是一部关于红男绿女的简单的爱情故事,曹雪芹是以这部作品象征表现他所身处的一代动变中的社会历史。”拍摄《红楼梦》,当然不能过于纠缠男女之爱,因为《红楼梦》的许多章节对当下都有醒世意义,比如第四回的“葫芦僧乱判葫芦案”,谁说这种官场潜规则如今已经消亡?如何在类似的这些方面下工夫,考验着导演的智慧和社会良知。□王石川
(责任编辑:唐小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