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从剧情上看,《第601个电话》是典型的青春偶像剧。该片几乎具备了所有偶像剧都有的元素:以都市里男女主人公的生活为背景,通过事故偶遇相识,由此引申出故事主线,为以后情感发展提供必要条件。《电话》中男女主角的情感关系相对简单,被处理得比较合理:只是通过移动电话联系而互生好感,至于更深一步的情感递进则并未涉及。纯友谊式的交往情节是该片唯一可取剧情。这样的编排避开了爱来爱去的沉重气氛,仍然不能摆脱为了煽情让主人公患绝症死去的大俗套。 如此剧情,在很多年前的一部热门网络小说中似曾相识。现如今,即使有了娱乐圈演员私人电话泄露一事为包装,观众还是能品出新瓶中旧酒的味道。
再从演员上看,依然是标准的偶像路线。男主人公面目俊朗,形象健康,可惜最后死于绝症;女主人公是节目中海选出的人造偶像,阵容是绝对的超男加超女。但是各自的表演水平在银幕上一经呈现,评价只能是超级一般,这十分符合偶像剧一贯的表演水准。周笔畅(周笔畅新闻,周笔畅音乐,周笔畅说吧)总是背台词,更多时间独自呓语。幸好周笔畅缺乏偶像特有的自我感觉良好,相对朴实的本色非常符合女主人公的性格。我更相信周笔畅没有去表演,这让女主人公看起来生动又真实。
最后从影片的拍摄上来看,这更是一部单本剧。大部分时间里,摄影机被固定起来,通篇都是固定画面的来回切换,彻底丧失电影镜头运动的美感,虽然这样的画面好似翻漫画书一样清晰又稳定,但是演员的表演被牢牢地局限在镜头范围之内,切断了与画面外的衔接。另外,电影场景布置简单,照搬电视剧模式,忽略镜头景深的设计,每个镜头传达的信息十分有限,结果就是画面看起来过于平面化。《第601个电话》的导演是以皇帝微服私访而闻名的电视明星,在“康熙”系列的电视剧中摸爬滚打多年,自然让张导的电影拍摄上保留了电视剧的痕迹。可是,该片监制冯导却任由张导把银幕电视化,有些不厚道。 (天贵)
“明星电话曝光”被浪费
《第601个电话》剧情散漫,直接导致电影四处发力,无所适从,只能靠主角的死来取悦观众。生离也好,死别也罢,生出的感动皆因表演者、当事人的一往情深,皆因旁观者那种无可奈何花落去的哀怆和无奈。可是我未见歌星天佑(张柏芝(张柏芝新闻,张柏芝音乐,张柏芝说吧)饰)、公司职员易淑(周笔畅)、歌手阿文(胡歌饰)之间有怎么深厚的感情。编剧仓促地、迫不及待地将两位年轻人推向死亡,以求眼泪。可我要问,天佑既然已经认清董事长(张国立(张国立新闻,张国立说吧)饰)的面目,为什么不离开,而是选择死亡呢?易淑和那个抢她男友、创意的人很轻易地就握手言和,并不符合生活常理。
不准确的生活细节也是扼杀电影的凶手,郭德纲一口北京话却开着上海的出租车;易淑所在的那个广告公司,人人一口标准普通话,然而,上海人说话绝对不是那个腔调。也许导演认为《第601个电话》不是现实主义作品,忽视了这些细节。电影的随意还体现在莫名其妙的镜头上,比如,阿文带着乐队搬家去殡仪馆,看过老照片后的问话就不知所云,是暗示牛犇饰演的老爷子曾经是乐手,将点拨阿文?还是仅仅为了说明牛犇出于对音乐的爱才收留他们?
“明星电话曝光”是个很好的题材,借它,本来可以有很大创作空间。可惜被这部电影浪费。如果只是为了让易淑、天佑和阿文生命产生交集,那么有个明星的朋友帮忙抄个电话号码就好了。(杨林)
片名是噱头
看完电影感觉被忽悠了。既然叫“第601个电话”,那么分明是要沾新闻的光。600个人的电话号码被公开,之所以会成为爆炸性新闻,就是因为他们是明星。无论明星怎么强调自己普通人的身份,明星仍然是明星。明星就是“天上的星星”,普通人不仅踮着脚尖够不着,就算站上板凳、爬上梯子、坐上飞机,仍然够不着。“可望不可及”,形容的就是普通人和明星的关系。“明星电话曝光事件”的戏剧性在于,原来那些远在天边的星星,突然被一个恶作剧,拽到地上来了。想想吧,只要轻轻摁下一串按钮,立刻就能和那些原来只在银幕荧屏上见过的大人物通话,有多少人管得住自己的指尖?这是普通人的狂欢节,星星们的受难日。
影迷的狂喜,明星的困扰,以及由此生发开来的故事———如果不说这个,我就不明白为什么要叫《第601个电话》这个名字,这也是我感觉被忽悠的原因。这其实就是都市里两个陌生人的故事,类似《错号奇缘》或者《电话情》什么的,其实和明星电话曝光没什么关系。如果说一个朋友把天佑的电话号码给了晓文,晓文不小心抄错一个数字,结果电话就打到了易淑那里,后面的故事不是一样发生?(苏星)
泛滥的手机广告
不少电影含有软广告,比如007系列、《机械公敌》、《意大利工作》,大抵都给名牌汽车做过宣传。比如超级跑车被改装成超级“炮车”,或者推出几款概念车,抑或让车子做高难特技。反正技术含量十足,足够养眼,不过人家的广告一点不叫人反感。
可是看看《第601个电话》,你就知道什么是泛滥了。片中,某品牌手机露脸次数之多,绝对超过了饱受“手机广告太多”批评困扰的新片《龙虎门》。在《第601个电话》中,逢人必拿出那个品牌的手机显摆一下,一时观众产生了世界只有一种手机的感觉。编导这还嫌不够,居然在一个画面内放了四五个手机,并且将之排成一排,让它们哆嗦个没完,看得人直想吐。
任何事都有底线,软广告的投放也不例外,其评判标准很简单———是否伤害到电影。《机械公敌》里威尔·史密斯仅秀了一次球鞋,却给人留下深刻印象,而且因这部科幻片将时间设定为未来,那双球鞋还制造了幽默感,给电影添了几分情趣。再看咱们“商业电影”的“广告置入”,数量不少,质量很差。 (责任编辑:董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