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走了时代和社会背景的电影版《龙虎门》,看上去就是出“为打而打”的功夫电影。你以为这目的很容易达到吗?撇开技艺高低的问题,有些导演就是不想自己的作品一头栽进只有拳头,没有脑袋的层次里,因而必须注入高手过招以外的其它元素。 情感,通常会在这时候很大比数地战胜理智——没有人听过有一类电影叫“理智武侠片”吧?冲着情感需
要而作出挑战或迎战的则比比皆是,近的有《霍元甲》,远的有《精武门》,国仇家恨挂帅者有,一代宗师自我完成的也不少。我说《龙虎门》在精神上更接近《精武门》,便是因为王小龙王小虎挥拳所为的,并非打抱不平,而是门户的荣辱。
但是你别说,很多时候基于个人或团体荣辱而作出的“为打而打”,可以更受普罗观众欢迎。容我借用李小龙未曾亲自拍完的遗作《死亡游戏》作例,片中一场接一场的单打独斗还不是被认为是武术造诣的巅峰之作?甚少听见“故事薄弱”的贬语,更不会有人问人物性格何在——观众除非不是李小龙崇拜者,否则一定懂得自我调适:我们可不是要看耶稣讲道(例如《黄飞鸿》系列)。
然而《死亡游戏》真是单纯“为打而打”吗?当然不。只要细心一算,你会发现一一被李小龙痛击不起的,都是外国人。可见就是故事近乎归零,却不代表讯息也随之灰飞烟灭。论剧情上的迂回曲折,《死亡游戏》自然不能与《精武门》比拟,不过把情节淡化到极点之后,两部电影其实都是“打得有理”——为了民族尊严。
《龙虎门》不能说没有布局:简单如有好人就有坏人,有仇人就有亲人,有被打倒就有把别人打下去,都是“天理循环,因果报应”。只是在这种普遍真理的背后,似乎还是欠了实质的支撑——当片中的火云邪神在造型和身份上如同受到《V字仇杀队》的重大影响时,观众(如我)很难做到与三位男主角同仇敌忾:他的面目是没有面目,他的恶行是假手他人,他的武功是最后一场才秀出来,但却未见有多少天下无敌的杀手锏。换句话说,这个几近无色无味也无嗅的公敌,实不足以令观众的正义感备受威胁,并因此而代入一众英雄将他诛之而后快。
于是造成男主角们的上山学艺苦练武功沾上一点点水仙花色彩。其实练武本来就有自我崇拜的成分,电影版《龙虎门》让男性的自恋情结在小龙小虎(尤其甄子丹(甄子丹博客,甄子丹新闻,甄子丹说吧)(blog))的身上露出痕迹,正是因为它脱离现实,回归神话。 (责任编辑:遇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