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米特里·德米特里耶维奇·肖斯塔科维奇(1906-1975)是一位伟大的现代作曲家,杰出的钢琴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他曾经荣获苏联人民演员称号(1954),社会主义劳动英雄称号(1966),还曾经被授予苏联国家奖章(1941、1942、1946、1950、1952、1968),俄罗斯社会主义联邦国家奖(1974),西贝柳斯奖以及国际和平奖(1954)。此外,世界上许多国家的大学和科学院都曾授予他荣誉称号。
德米特里·肖斯塔科维奇1906年9月25日出生于圣彼得堡。1975年8月9日逝于莫斯科。他的父亲是化学工程师,也是一位音乐爱好者;母亲是位才华横溢的钢琴家,也是肖斯塔科维奇的钢琴启蒙老师。1919年肖斯塔科维奇从私立音乐小学毕业后被彼得格勒音乐学院录取,后来开始学习作曲。从学生时代起,肖斯塔科维奇就开始工作,为无声电影做过钢琴伴奏。
1923年和1925年,肖斯塔科维奇分别从音乐学院钢琴系和作曲系毕业。他的毕业作品《第一交响曲》成为了他的音乐生涯的里程碑,并引起了国际乐坛的注意。
在《第一交响曲》中可以看出,作曲家继承了柴科夫斯基,里姆斯基-科萨科夫,穆索尔斯基等的音乐风格。尽管如此,但是其中又体现着自己的风格和前所未有的特点。他的作品积极向上、情绪强烈。
那些年,肖斯塔科维奇经常作为钢琴演奏家参加演出。他还获得了在波兰华沙举行的首届肖邦国际钢琴比赛的荣誉证书。当时也是他面临职业抉择的重要时刻:必须从作曲家或者钢琴师中选择其一。
在创作了《第一交响曲》后的一段时间里,肖氏曾经尝试各种全新的音乐手法。在此期间他相继创作了《第一钢琴奏鸣曲》(1926年)、《十月献礼》(1927年)、第三交响曲《五一劳动节》(1929年)。
随着新的艺术形式,尤其是社会讽刺剧的出现,肖斯塔科维奇还创作了不少电影及戏剧音乐。如1929年的《新巴比伦》,1931年的《金山》,1927年的戏剧《臭虫》等。而1928年根据果戈里原作改编的歌剧《鼻子》和1932年根据列斯科夫原作改编的歌剧《姆钦斯克县的麦克白夫人》则是两首代表之作。
与烈斯科夫原作不同的是,肖斯塔科维奇在戏剧中突出了在不公平的社会条件下女人的天性。作曲家因此称自己的歌剧是“悲剧讽刺”。在歌剧《鼻子》中,他在俄罗斯的怪诞剧中加入了俄罗斯浪漫曲和曼声唱的歌曲的元素。1934年,该剧以《卡捷琳娜·伊兹迈罗娃》为名在列宁格勒和莫斯科首演。此后又相继在北美和欧洲的剧院里上演。其中列宁格勒上演36场,莫斯科上演94场,此外在斯德哥尔摩,布拉格,伦敦,苏黎世和哥本哈根都曾经上演。这部作品成为肖氏的重要成就之一,也让各国人民领略了他的音乐天才。
1936年1月,斯大林观看了歌剧《卡捷琳娜·伊兹迈罗娃》后感到十分不快。《真理报》随即发表了题为《混乱代替音乐》的社论文章,该文章很长时间内限制了苏联音乐的发展道路;几天后,《真理报》又发表了另一片题为《芭蕾的虚伪》的音乐评论文章,对肖斯塔科维奇的芭蕾《清澈的小溪》予以无情的抨击。
继《真理报》的文章之后,肖斯塔科维奇1936年前创作的大多数作品几乎都已从苏联的文化演出名单中消失。原定于1936年秋进行的第四交响曲首演也被迫取消(直到1961年该曲才进行首演)。直到1962年《卡捷琳娜·伊兹迈罗娃》才恢复上演。除了第一交响曲和几个小曲子以外,十九世纪20年代创作的作品都是到了60年代中期才恢复上演,而歌剧《鼻子》“重见天日”已经是1974年的事情。
分别于1934、1937、1939年创作的第四、第五和第六交响曲标志着肖斯塔科维奇创作生涯的一个全新阶段。
随着交响乐的发展,肖斯塔科维奇赋予了室内乐越来越重要的意义。
1934年,他创作了节奏欢快、气势恢弘的大提琴和钢琴奏鸣曲。1938年和1940年,他又相继创作了《第一弦乐四重奏》和《弦乐与钢琴五重奏曲》,这成为他的音乐生涯中的重要作品。
1941年创作的《第七交响曲》是为卫国战争而作。《第八交响曲》亦是如此。
1948年2月,苏共(布)中央委员会公布《关于穆拉杰里的歌剧〈伟大的友谊〉》的决议。肖斯塔科维奇与普罗科菲耶夫
、哈恰图良等作曲家受到了严厉的指责,认为这些“形式主义”的作曲家与苏联人民的艺术趣味背道而驰。媒体也掀起了新的一股针对肖斯塔科维奇的批判浪潮,并且比1936年来势更加凶猛。被强权征服的肖斯塔科维奇“承认了错误”,相继创作了清唱剧《森林之歌》(1949年)等,并为一系列的历史和战争题材影片配乐,使他的处境有所好转。同时他还创作了具有更高艺术水准的作品:《小提琴第一协奏曲》(1948年)、第四和第五四重奏(1949年、1952年)、《钢琴前奏曲与赋格24首》(1951年)。除最后一个作品外,其它的都是在斯大林去世后才得以公演。
肖斯塔科维奇为如何运用古典音乐遗产而创作出富有大众歌唱性的作品做出了很有趣的示范。如第十一、十二交响曲《1905年》和《1917年》,这些作品的音乐语言充满着民间音乐的因素,富有歌唱性。根据诗人叶夫图申科的诗歌而创作的《第十三交响曲》是对贝多芬的延承和发展。肖斯塔科维奇自己说过,《第十四交响曲》(1969年)借用了穆索尔斯基“死亡歌舞”之思想。
交响诗《斯捷潘.拉辛的死刑》(1964年)是肖斯塔科维奇又一重要的里程碑,是肖氏创作的巅峰之作。
《第十四交响曲》将室内声乐、室内器乐和交响乐有机融合,歌词取自不同国家不同诗人的诗,从而创作出了具有深厚的哲学思想和抒情色彩的作品。
《第十五交响曲》(1971年)是肖斯塔科维奇创作生涯的结束,其中融合了肖氏各个创作时期的精华。
(责任编辑:阿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