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曲《梁祝》,绕梁47年。当年短发、蓝裙,就像蝴蝶般从弦上轻盈起飞的首演者俞丽拿,转眼已花甲。今晚,俞丽拿将携此曲首登河南省人民会堂。她事先并不知道,上个月,河南汝南的“梁祝传说”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场演出,也就相当于在祝英台的“家门口”演奏。
演出前记者造访,俞丽拿平静如常:“不论在哪里演奏《梁祝》,都是一样的情怀,祝英台在我的心里。”说罢,忽然来了兴致,操琴开弓:恍惚之间,彩蝶仿佛从她的弦上飞出,《梁祝》之美得到了释放。俞丽拿的眼眶湿润了。这飞旋的音符,随她一路翩跹翔舞,见证了一幕幕动人的人生场景。
蚕蛹化蝶:小提琴汲取中国养分
1957年,俞丽拿刚从上音附中迈入大学部。小提琴专业学生成立了一个“小提琴民族学派实验小组”,要让最普通的观众都能听懂小提琴。小组成员何占豪、丁芷诺、俞丽拿等七八人,改编出了《二泉映月》《旱天雷》《步步高》等独奏、齐奏曲。俞丽拿等来到外滩,面对熙熙攘攘的路人拉响旋律。人群马上围拢过来,不但听懂,还不停地喊:“再来一个”。
转眼到了迎接国庆10周年前夕。“上海音乐舞蹈汇演”(后来更名为“上海之春”)即将举行。为了拿出献礼作品,成立近一年的“实验小组”苦思选题。《梁山伯与祝英台》作为候补题目被列入,可并没引起多大的注意。
然而,看完《大炼钢铁》《全民皆兵》和《梁祝》等演出后,时任上音党委书记的孟波却大胆地在《梁祝》上画了圈。孟波认为,小提琴比较纤柔,“梁祝”优美的爱情故事中国老百姓都熟悉,本身就像一部奏鸣曲,再说又有越剧《梁祝》做基础,小组里还有一个熟悉越剧的何占豪……
何占豪、陈钢等人在创作《梁祝》时,曲子写出来一段,俞丽拿就试拉一段。拉着拉着,音符如蝶,飞进了她的内心。上音则不失时机地请来民乐系主任卫仲乐指导提琴手们借鉴民乐演奏技巧;英国皇家音乐学院毕业的管弦系主任陈又新和小提琴家赵志华则分别为俞丽拿等人介绍小提琴各种演奏技巧,并把广东音乐高胡的滑指技巧结合到《梁祝》的试奏中。多年后人们意识到,这些做法,其实就是小提琴“洋为中用”的开端。
新蝶亮翅:首演连拉两遍《梁祝》
经多次试奏,俞丽拿被选为《梁祝》的首演者。
1959年5月27日,上海兰心大戏院座无虚席。乐手全是音乐学院的学生。俞丽拿夹起了提琴。人们没有想到,在那个充满了奋进号角的红色年代,四根琴弦流淌出的竟是情谊缱绻的江南曲调。
独奏小提琴的最后一个泛音渐消后,台下一片寂静。
所有演奏者都傻眼了,俞丽拿也愣了:就算没有想像的成功,也不至于连个礼节性的掌声都没有吧?此时,暴风雨般的掌声忽然炸响。所有演奏者反复鞠躬谢幕,掌声有增无减。如何收场?指挥与俞丽拿对视,她重新夹起琴,柔美的旋律再度响起,《梁祝》就在它呱呱坠地时完整地“啼鸣”了两次!
无论创作、演奏者还是观众,眼中都噙着泪花。
回顾这一幕,俞丽拿感慨万千:“拉了40多年《梁祝》,每一次都轰动。但只有那天,我拉了两遍。这辈子再也没有过!”
蝶舞含情:总理建议《梁祝》改短
《梁祝》轰动,大学生俞丽拿也由此邂逅了周恩来。周总理聆听作品后甚为欣赏,那段时间,只要陪同到访的外国元首来上海,安排文艺演出时差不多都点《梁祝》。见面交谈中,俞丽拿觉得总理像和善的长辈,就把苦恼和盘托出:小提琴在中国缺乏群众基础,外国曲子大家不爱听,怎么办?总理笑着说:“中国有那么多民间音乐,可以用小提琴拉。你们年轻人,要敢想敢闯嘛。”一年后再次为总理演出,拉的是《步步高》,总理说:“你一年前谈的问题,不是找到答案了吗?”
一次,周恩来陪外国元首听完《梁祝》后,让工作人员把俞丽拿叫过来。“小俞,和你商量个事情。我觉得《梁祝》太长了一点,你和两位作曲家去说一下,能不能改得短一些,这样演奏效果可能会更好?”总理语气温和。
那晚回家,俞丽拿忐忑不安。当时《梁祝》已深入人心,俞丽拿认为它已是定了型的作品,思忖再三,觉得拉熟了的《梁祝》不能再改。她想,总理只是以个人意见和她商量,没必要大事张扬吧。回到上音,见到陈钢、何占豪,终于还是一字未吐。数月后总理又陪外宾来沪,还是那个剧场,还是俞丽拿和《梁祝》。演出结束时,他边鼓掌边看手腕上的表。宴会结束后,总理直截了当地问:“小俞,你们没改嘛,《梁祝》还是那么长。”俞丽拿有点紧张,站在那里看着总理,只是尴尬地笑。
总理沉吟了一下,笑着挥了挥手,大声说:“我不能苛求艺术家,能不能改,由你们自己决定吧。”
看到总理的笑容,俞丽拿悬着的心放了下来。此后,总理再未提起此事,以后再听俞丽拿拉《梁祝》,每次都听得很入神。
这件事,俞丽拿一直没怎么对人说。但在内心深处,她永远记得总理宽容的微笑,挥手的动作,也深切感悟到总理给她的一个启示:如果你认为自己是对的,就坚持吧。
不过,周总理对《梁祝》的意见,俞丽拿其实还是考虑了。直到现在,在不同场合,她还会选择《梁祝》部分段落来演奏,这比演奏整曲短了不少,效果也很好。俞丽拿现在还会想,如果当年就能以这种方式回应总理的意见,他也是会理解的吧。
孵化蝶群:苦心培育代代新人
俞丽拿是幸运的。尽管《梁祝》后来也经受“禁拉”的劫难,但风雨40多年,她的演奏乘着“蝴蝶”的翅膀,随着200多万张《梁祝》唱片为世界所知。
俞丽拿是冷静的。一曲成名后,紧接着和上音姐妹组成演奏组,代表新中国在柏林国际舒曼弦乐四重奏比赛中破天荒地获得了第四名,她却从交流中感到了差距。
俞丽拿更是富于责任心的。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斯特恩、梅纽因、帕尔曼、阿卡多等大师来过上音,她贪婪地汲取经验。她说,中国小提琴家走向世界,她这一代音乐家还做不到,需要下一代、下下一代。
活跃舞台的同时,她倾尽心血来“孵化群蝶”。
如今已签约环球唱片的黄蒙拉,当年从启蒙老师那里转交给俞丽拿时,被称为手指灵活的“小提琴机器”,而音乐素养则是一张白纸。俞丽拿接下了这块难啃的骨头。黄蒙拉拉琴图快,后果就是音准难保,到了“屡教不改”的地步。俞丽拿发狠,有一天竟然花了六个小时,专门“抠”他的一首曲子。2002年秋,俞丽拿要在卡内基音乐厅演出,无法陪黄蒙拉出战帕格尼尼小提琴大赛。她把越洋电话从美国打到了意大利,第一句话却是:“你不爱洗衣服,现在大概已经没有干净衣服换了吧……”金奖宣布的一刹那,黄蒙拉最渴望拉住老师那双温暖的手。
深知上音资助一个大学生出国参赛的力量有限,俞丽拿没有惊动学校,拖着病体偷偷接了一个外地演出单子,拉琴筹措路费。在意大利捧得第一名和三项特别奖时,王之炅和白发染鬓的俞丽拿,泪水流到了一起……
潘依琼、黄蒙拉、王之炅、朴丹庇、庄宇……一个年轻而有实力的中国年轻小提琴家群体,从俞丽拿的“蝶巢”中飞出。
俞丽拿心中,有一个中国蝴蝶飞满世界的美景在。那个梦,不再遥远……
关于“梁祝”故乡
常有人把中国四大民间传说之一的“梁祝”故事誉为“东方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关于梁祝故乡之争也由来已久,为了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浙江省的宁波市鄞州区、杭州市、上虞市,河南省驻马店市汝南县,江苏省宜兴市,山东省济宁市等四省六地分别提出自己是“梁祝”故乡。今年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这四省六地作为“梁祝传说”的共同申报者同时上榜。目前,“梁祝传说”涉及的四省六地已携手联合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责任编辑:阿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