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届大钟奖结果没有太大的悬念,《王的男人》赢得了包括最佳电影、最佳导演、最佳男演员等9个奖项。笔者从不以为,最卖座就意味着是最佳影片,但票房就是王道,而2005年的韩国影坛也实在太需要这样一部影片来刺激一下电影人有些脆弱的神经。
2005年的韩国电影市场在连续数年增长后,首次出现了0.5%的下滑,新的电影配额制的出台,更加剧了韩国电影市场的动荡不安。好在2005年公映的89部电影中,还是有一些让人眼睛一亮的作品,特别是年底上映的《王的男人》,票房一路高唱凯歌,的确为韩国日趋疲乏的电影市场注入了一剂强心针,让韩国电影人再次欢欣鼓舞。
从本次申报参赛的作品中,我们不难分析出2005年的韩国电影的四大倾向:大众电影和作者电影的完美结合(《亲切的金子》、《甜蜜人生》等);老人喜剧片的再发现(《麻婆岛》、《大胆家族》等);父亲/英雄形象倒塌/幻灭再复活后,重塑的父子关系(《南极日记》、《血之泪》等);传统的现实题材通过重新包装(讽刺或幻想等手法)再现一个没有现实的乌托邦结局(《欢迎回到东莫谷》、《我一生中最美丽的一周》等)。这四个倾向让我们看到韩国电影在寻求题材多元化形式多样化的同时,也在探询电影发展的最新模式。
2005年,韩国大企业开始进驻电影业(如乐天);中型娱乐公司崛起,迅速升级进入电影投资配给市场(如MK
Picture),且携手向海外市场进军。这看似一片繁荣的电影市场让一些电影人开始盲目乐观起来,希冀由明星效应、巨额制作费再度炮制出来N个票房神话。但是过于倾向商业主义,忽视电影本身所应具有艺术性,往往会自食恶果。《台风》就是个很好的例子。这部投资200亿韩元的大制作,最终只获得400多万(观众人次)的票房;而与此相反,韩国某电影杂志报道称“金基德导演的《弓》只有1226名观众、洪尚秀导演的《剧场前》也仅有3万多名观众、林权泽导演的第一百部影片因资金问题停机又开机”。所幸这些负面新闻的出现,给韩国电影业敲响了警钟,许多有责任心的电影人包括韩国的电影官方机构也开始意识到类似问题,并也通过各种途径和方法旨在改变和改善这一状况。
今天,韩国电影人抗议缩减电影配额制示威还在进行着,我们希望韩国电影人能够坚守住自己的一片天空,而不要在一片叫好声中迷失了方向!
(责任编辑:小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