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伍斌)15日,上海歌剧院四大“台柱”男歌唱家在上海音乐厅奉献了《奇妙的和谐》音乐会。当魏松、迟黎明、杨小勇、张峰整齐亮相时,记者后排一位业内人士感慨:什么时候,上海也能排出女歌手“四大金刚”的阵容呢?
近日,上交献演音乐会版歌剧《茶花女》,舞台上形神毕肖地演绎薇奥列塔的,是中央歌剧院请来的幺红。上交总经理陈光宪说,目前歌剧演出不多,新人亮相机会本来少,但是应市场与观众的要求,外请更为成熟、更有明星效应的女高音,成为上海院团的第一选择。
本土“女一号”在近年创排的歌剧中缺席,成为突出现象。在国际合作歌剧中,上海的男歌唱家往往能挑起大梁,甚至可以拿出不止一套班底连轴转,如《波西米亚人》《奥赛罗》《塞维利亚理发师》中,魏松、廖昌永、杨小勇等的星光不亚于外国演员。但女一号往往都是“外来和尚”,连B角也常是从外地歌剧院请来。主演《蝴蝶夫人》、《雷雨》的高曼华为回沪还要推掉国外的演出合同。上海曾向海内外输送了黄英、高曼华、郭森等出色女高音,如今却面临本土“女一号”的匮乏。
上音声乐系一位副教授认为,当年上海培养出的一批女高音、女中音,在海外获奖后大多出国深造,“飞”在国外舞台上,而回来者又大多在音乐院校教书育人,离舞台渐远。新一代歌剧女演员缺乏机会,未能跟进走红,造成现在一有歌剧大制作,不得不首先考虑外聘女主角。
流动和跨院团交流是好事,但外请和“内扶”兼而有之,才能更快地托举本地的“女一号”。其实,上海歌剧界尝试用非常方式力推本土“女一号”已有先例。去年11月,上歌把名不见经传但很有潜力的熊郁菲,推上了卡雷拉斯演唱会的舞台;上月中旬,中法合作歌剧《采珠人》也大胆选用本土年仅20多岁的女高音徐晓英与歌剧明星张建一搭档,其出色表现受到观众肯定。不过,对于造就真正的歌剧明星,这种“热一下”、“热一阵”还不够。“趁热打铁”地放大明星效应,用大歌剧、经典角色来扶持她们,才能造就明星演员。
魏松等业界专家认为,新人迅速成长为舞台上的明星,固然有其自身努力的主观因素,但更需以良性的市场环境和行之有效的育“星”机制为依托,其中包括包装、参赛、歌剧和音乐会演出、沙龙露面等多种渠道。当然,最重要的还是多演出,只有上海歌剧市场更为繁荣,一年有更多歌剧演出机会,才“抬”得出本土明星。目前上海的男高音、男中音已出现了向海内外输出、屡屡签约重大演出的良好势头。“女一号”如能在不远的将来跟进,两者比翼齐飞,上海歌剧舞台才会呈现“奇妙的和谐”。
(责任编辑:阿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