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许有过农耕生活经验的人看了这个标题会奇怪:为什么要向“石头”施化肥?因为即便你对“石头”施了化肥,它仍旧是顽固不化的“石头”,它仍开不出花结不出果来。但此“石头”非彼石头,此“石头”是眼下电影院正上映的电影《疯狂的石头》。 本报已经对这部难得一见的优秀国产电影给予了不少褒奖,并试图从中找到一些启示:为何在万马齐喑的中国影坛,会有这么一部低成本,无名导、无名演、无特技的三无电影大受欢迎?
今天之所以把化肥也扯了进来,是因为前不久结束的上海国际电影节上,姜文和法国导演吕克·贝松的一番对话,姜文把现阶段的中国电影比喻为农业电影,说农业需要农业活儿,需要好把式,需要悉心呵护“庄稼”。又说农业电影弄好的话会出很多没有化肥,吃起来有营养,货真价实的绿色电影。但他觉得怕的是,我们现在处于农转非的过程中,有一些片子,既不像工业电影,也没有农业电影的优势。紧接着,在好事记者的努力下,投资张艺谋拍过多部中国式工业电影的电影商人张伟平又站出来说话,说不同意姜文的观点,认为农业电影浇点化肥也没什么不好。
我们不想参与农业电影该不该浇化肥的话题,因为搞电影的人争论来争论去也没把中国电影搞上去,更别说我等这些只能被电影搞的观众了。想说的仍旧是这部《疯狂的石头》。如果套用姜文的观点,这应该是一部典型的农业电影。虽然它的故事发生在重庆这个大都市里,主角甚至还有国营工厂的厂长和保卫科长,情节甚至还牵扯到国营工厂的效益不好,厂方面临发不出工资,眼看要被人兼并的国企改革的大课题,但这改不了它的农业性和草根性。因为故事里的主角大多是草根百姓,就连阔绰点的老板和马仔暴发后也都还留着点草根气。虽然他们开得起宝马了,请得起香港专业盗贼了,但任谁一看都知道,他们也还是我们老百姓身边的人。而他们所做的那点儿事也是我们的身边事。
就是说,无论他们在故事里是什么身份,我们都会觉得他们似曾相识,是可信的现实中人,连保卫科长包世宏的名字都是片中的工作人员的名字。不像我们的很多大片,一听人名你就知道是假的,再看那打扮,差点会把他们当外星人。加之主角郭涛这张脸你可能熟悉,但还真有不少人不知道他是谁。从人物这点看,这电影应该算是没施过化肥的。
再论及故事。相信大多数看过这部电影的人都会觉得,这是部让人从头笑过尾的喜剧片。但之所以笑,是因为编导宁浩的故事说得巧妙生动,一环扣一环,包袱都是随着情节水到渠成地抖出来,没有使劲去挠你的胳肢窝,该笑的时候你自然地就笑了。这些其实原本是导演都应该会的基本功,是电影业的手工活。这其中有技巧,但却不是高科技,也无化学催化,它是纯天然的。也就是说,这部戏的导演是个干“农活”的“好把式”,他的电影是姜文概念里的绿色电影。但这些搞电影的人都应该会的传统手艺,因为现在大家都讲科学了,现在一亮相反倒成了稀罕。
这块“石头”里也不是一点没施化肥,没有化学成分,那就是刘德华——他是这部片的投资人,他是华语娱乐圈中的天王级明星。去年,为提携影坛新导演实现电影梦想,他推出“亚洲新星导”计划,投资亚洲新导演拍电影,而这部《疯狂的石头》的导演宁浩,便是受惠者之一。刘德华本来是抱着“我亏得起”的想法投资拍片的,没想宁浩却给了他一个惊喜,影片受欢迎得出人意料。来自香港国际大都市的天王级明星,与内地的电影人这么一搀和,还真是起了化学反应。其实,以刘德华的“肥力”,他对这部戏原本是可以产生更强的化学作用的,他可在其中客串一个角色,然后把自己印在海报上,他可以带着这部电影四处宣传。那样的话,相信这部电影的受欢迎程度会不一样——可能更受欢迎;当然,也不排除另一种可能,因为刘德华是老板兼大牌明星,他的参与让无名之辈的导演在创作上做了让步,电影因刘德华明星的化学作用太强,而变异成姜文所说的不伦不类的“农转非”阶段的电影。谁敢预测结果呢?内地不是常有大牌演员指挥导演拍戏的故事流传吗?
但不管怎么说,张伟平的农业电影施点化肥没什么不好的说法,也是不无道理的。无论农业电影还是工业电影,化肥和农家肥是都得施的,但关键是要选对了化肥,而且用得要适量。最重要的一点可能是:不能过量使用假化肥!
■本报娱乐评论员 泊明 (责任编辑:小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