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首聚“五大流派” 而今首推“青春版”—
1959年新中国成立10周年之际,中国评剧院集中一团、二团的精英力量创排了评剧史上的经典剧目《金沙江畔》,五大流派、十大名角、几十个经典唱段,令这出红色经典至今还为戏迷所津津乐道。此后,中国评剧院曾于1977年和1996年两度复排该剧。今年,第四代演员从前辈手中接过了薪火,演员平均年龄二十出头,使得此次排演成为了名副其实的青春版。七一前后,该剧亮相评剧大剧院,不仅吸引了评剧爱好者的目光,老红军、老八路凭证免费看的政策也使得评剧大剧院成为了重温那段激情燃烧岁月的圣殿。
名角扎堆,赵丽蓉曾跑龙套
《金沙江畔》根据陈靖同名小说改编,描写了1936年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长征途中渡过金沙江,进入藏族同胞聚居地,国民党为达到挑拨藏民与红军关系的目的,假扮红军掠走土司的女儿珠玛,红军由此遭到藏胞误解,被断粮断水,后经艰苦努力,戳穿阴谋,继续北上的故事。
作为国庆十周年的献礼剧目,评剧“五大流派”的代表人物有了首次同台但也是唯一一次合作的机会,在《金沙江畔》中,观众同时看到了新凤霞、小白玉霜、魏荣元、马泰、张德福五位艺术家的身影。除此之外,席宝昆、赵连喜、喜彩春、李梓森、陈少舫等名角也悉数登场,每个流派、每位艺术家都留下了广为传唱的经典唱段。此后的四十多年间,不仅专业演员在各种演唱会上演唱,很多戏迷票友也都能将其中的很多唱段信手拈来。如白派的“小酸枣”、“恨白匪”、“困难困难是困难”;新派的“格登太子”、“穿丛林”、“这几天”;马派的“高原风景”、“红军的激流”;魏派的“与珠玛打猎回”;张派的“叔父他血染荒山”、“见山路”、“仇贼说珠玛”等。据介绍,一个如今看起来似乎有些不可思议的“花絮”从一个侧面记录了演出的盛况———当时已经因《刘巧儿》、《花为媒》、《杨三姐告状》等剧目拥有了不小名气的赵丽蓉,居然在其中扮演了一位没有一句台词的普通藏民,这样的角色可以说是龙套里的龙套了。
体验生活,排演前先赴军营
此次经过近一年的筹备,中国评剧院起用年轻阵容再排该剧,为了帮助他们能够准确把握当年红军的精气神,开排前,从6月11日起第四代演员进驻北京军区某部训练大队开始体验军旅生活。一周的军训加上对红军历史的学习,使得郑岚、王婧、于海泉和张超群等这一批评剧后生对红军的故事有了更为深刻的感受,亮丽的面孔加上青春的朝气为角色注入了新的气息,每一个角色都活灵活现。此外,经过重新打磨后的剧本、舞台布景以及灯光音响也是面貌一新,现代科技的运用更是营造了逼真的江畔景象。
说到此次复排的原因,重排策划人陈胜利说,“《金沙江畔》曾经调动了评剧院最强大的艺术力量,多次修改、多次完善,音乐、唱词等几乎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况且,目前全国演《金沙江畔》的也只有中国评剧院一家,这也是一笔独有的资源,我们要把这笔宝贵的资源继承下去。社会上听说中国评剧院复排这出戏,许多人写信、打电话来,说很想看看这部久违的好戏。另外,今年是红军长征70周年,我们很想借这个机会把它推出去,借此振兴评剧艺术。”
(责任编辑:阿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