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东西外面儿光?请诸位不要总想到那个与驴相关的球体——至少在这几日的上海,这个问题已有了更具时效性的答案:第九届上海国际电影节。
多数上海本地媒体,一个个手捏鞋檫、谨小慎微、一脸谄媚地快慰道:阿拉这个影节越来越有国际的味道啦。 而这所谓“国际的味道”,却不过仅如一个袅袅的屁般,惶惶然奏响在开幕式/闭幕式组织混乱的红地毯上罢了。确实,这次来的影坛大人物不少,中国的有李安、陈凯歌、冯小刚等,国外的有吕克·贝松、凯瑟琳·德纳芙、安迪·麦克道威尔等,但这些名人却并不完全是冲着“上海国际电影节”这块似有还无的招牌来的。可笑的是,这些大牌绝大多数的属相都是蜻蜓,他们在上海点一点水,倏忽间,已振翅无踪。
人们各怀鬼胎,多数人都是有新片要卖,特别是外国人,他们明白中国这片尚待瓜分的电影市场有多么肥美,而作为现今中国惟一的国际电影节,上海国际电影节当然是一个合适的门庭,这次影节举办了许多场与电影市场拓展/跨国合作等话题性的聒噪研讨,正是对此的恰当映照。更不要说,这些嘉宾中的一些或许是迫于体制/政治层面上的微妙压力,被逼着来的。
市场化的确已成为近几年世界各大影节愈演愈烈的一块,但它依旧没有弹劾掉多数电影节艺术性的本质。审核一个电影节的好坏与影响力,首要的标准并不是有多少大牌来赴会,更不是依照在影节上做成了多少部电影的生意来判断,而是由参赛片的质量来决定。通过这些入围片,以及对它们的评奖,影节的工作一是对这一年电影的发展做一个总结和评价,再就是令那些优秀的电影人获得荣誉——而这一些,皆是建立在这个影节的艺术立场之上。
咱们先不要说上海国际电影节的艺术立场是什么这些三竿子也捞不着的事,且看看这次入围的参赛片吧,它们如此的没有名堂,其对大众的陌生程度恰恰与那些红地毯上的星光针锋相对,“国际的味道”并不是基于影节有本事从各大洲扒拉来一些无名无姓的电影就可以喷溢而出,这不是舍本求末是什么?
紧跟着“什么东西外面光?”的下一个问题是“什么东西里面糙?”——两个问题的答案相同——这里还要提醒大家一下,请不要总想到那个与驴相关的球体,正确答案是第九届上海国际电影节。若说光的是红地毯上那袅袅的“国际的味道”,那糙的就是参赛片——并不是说这些参赛片差到哪里去了(这些片子我也没机会看,可能连D片商都没看过),我指的是这些片子的知名度完全不能与影节里评赏它们的评委们的知名度相提并论,或者说,它们是完全不能匹配“国际影节”这个堂皇名头的。
于是——本来这个写在颁奖礼之后的评论文章,按照常规应该是讲讲那些获奖的电影与电影人,分析一下它们获奖的理由何在,以及写出这份获奖单据暗示出该影节何种艺术倾向之类——但这无壤之木,又让人怎样能腆下脸面来描述它的葱茏模样?
那些在绣花枕头上穿针引线的官僚,那些制造与驴相关的球体的走狗,你们现在有面子有银子,确实能找来一些个光鲜人物,但却永远不会搞出一个令人尊敬的电影节,因为你们根本就不尊重电影本身,你们尊重的是审查制度和驴粪蛋。 文/杨波
(责任编辑:宋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