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吕克·贝松与姜文都是才华横溢的导演,让他们来一场关于电影的对话却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昨日在上海国际电影节最后一场论坛上,为了他们,组委会派出了三个翻译,用了中、英、法三国语言,现场还是闹出不少笑话。而姜文耍起老大做派,但这并没有唬住吕克·贝松。看到姜文客串记者打破沙锅问到底的劲,吕克·贝松差点冒了火。在姜文的引导下,大师把自己“骗女生”“被学校轰走”的过去全都交待了。
姜文逼“恼”吕克·贝松
“今天很高兴跟贝松同志一起来聊天。”作为东道主,姜文与吕克·贝松走上台首先谦让了一番。他一边往自己耳朵上套同声传译耳机,一边冷幽默。“我在戛纳的时候,他是戛纳电影节评委会主席,《鬼子来了》得了个大奖。说这次来聊天,我就过来了。”
“电影永远需要技术,但是人永远比技术更重要。”姜文以此为对话的开始。可能意识到这个题目自己都不感兴趣,他对着还没有听明白的吕克·贝松说:“他说同意。”这回,台下终于有了点笑声。也像突然找到灵感一样,姜文开始客串起一个八卦的娱乐记者,对吕克·贝松开始了“进攻”。姜文的提问相当“不善”,“他曾经被法国的电影学院轰出去过。”这让包括他在内的许多人都来了兴趣,现场气氛开始轻松起来。吕克·贝松犹豫了一下,开始大讲自己的这段经历:“当时老师要面试。一共有两轮面试,老师都有许多问题。但第一轮面试我就没有通过。坐下来他们就问我,你最喜欢的导演是谁。我说了几个,他们让我停下来,说我不适合这里,让我走,因为我说了斯皮尔伯格。15年之后,这个电影学院要我去教书,我拒绝了他们。他们问我为什么,我说我教学生的东西,你们肯定不喜欢,不适合你们。”听到这里,姜文忍不住继续八卦:“轰走的时候是什么时候啊?”吕克·贝松努力地回忆着,姜文这时则在一边打哈哈,“是17岁吧?1982年?哦!1977或者1978年的样子吧。那就是中国导演第五代那年的。但是第五代他们都是考进去的,没被踢出来。”这个话题结束后,姜文朝着翻译继续“八卦”:“听说他在13岁左右就开始写作啦?”这句话又将大家的兴趣调动起来。现场就有记者笑着说:“以往都觉得姜文特别古板,没有想到他很有娱乐精神,很适合做八卦记者。”而他往往在一个问题上纠缠不休,问得吕克·贝松语气中甚至有些许不快,论坛结束后,吕克·贝松就迅速走人。
两名导说与电影的第一次
在昨日的对话中,姜文首先曝光自己的电影往事,说自己小时候根本就没有什么梦想。“我不到10岁时,跟父亲随军到贵州。我家很大,倒不是因为条件好,因为它是个仓库,仓库前是个篮球场,门口就是云南到北京的火车道。篮球场每礼拜放两场电影,我躺在床上就能看电影。放映员在倒片子时,影像在墙上倒着,我觉得很神秘。房子太大,没有太多的灯,永远有一些角落是黑的,我就找一些硬纸壳,拿手电筒照着做一些简易幻灯片。其实当时我不知道,这是我的梦想。中学快毕业了,有人告诉我,你应该去当演员。不过,等我演了两三个片子后,我才明白,其实我应该做导演。”
受到姜文的引导,吕克·贝松也回忆自己的电影经历:“我9岁时,父母带我去摩洛哥度假,我有幸第一次看到户外电影。放映机是放在拖拉机上,屏幕是一个床单。电影是个喜剧片,而在电影以外,又正在上映一幕喜剧:看到一半时,有个骆驼经过,想把床单扯下去。许多人拼命想抓住骆驼。这是我第一次看到三维的立体电影,实在是太有趣了。”
吕克·贝松曾是蹩脚编剧
吕克·贝松的才华在16岁就开始展现,最初是写剧本,却是一个很蹩脚的编剧,甚至还要人纠正错别字。在姜文的追问下,大师终于回忆起那个既有趣又荒诞的创作时光,而当时他创作的那个错别字百出的剧本竟然就是后来鼎鼎大名的《第五元素》。“我喜欢写作,但不知怎么写。拼写错误一大堆,我的伙伴就嘲笑我,他们把我归为科学家一类。我第一次写剧本的时候,写好后藏起来,不敢给人看,因为我怕有很多拼写错误。后来,我找到同班一个女孩,她法语常考第一,我就想让她给我纠正一下。她可能喜欢我,毫不犹豫地答应了,但她真的很丑,我不想和她在一起,但我又想让她给我看剧本。你瞧,艺术家的生活就是这个样子。有趣的是,5年前我们在一个餐馆重逢。这个女孩已经42岁,穿着香奈尔的套装,戴着名贵的耳环。我上前说,我就是那个要你写剧本的人。她现在已经有了3个小孩,是巴黎一个很有名的律师。” (责任编辑:小双)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