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王润实习生孙丹)今晚,由林兆华执导的北京人艺大戏《白鹿原》将亮相首都剧场。除了濮存昕、宋丹丹、郭达等众多名角的表演令人期待之外,一种全世界只有七八个人会演唱的艺术形式将成为剧中重要元素,这就是濒临绝迹的陕西老腔。
导演林兆华:没有老腔就做不出史诗感
老腔,起源于西汉时期,是陕西华山地区粮仓守军自娱自乐的一种说唱形式,被当地农民模仿和继承下来,祖祖辈辈口耳相传,最后成为张姓家族的家传戏。经过数十代传儿不传女的宗族复制,到今天,仅剩下七八个演员,加上几位只能伴奏,不会演唱的演员,全国一共只有十二位老腔演员,这一次,全被导演林兆华请到了《白鹿原》的舞台上,和濮存昕、宋丹丹、郭达等著名演员同台演出。整出戏将以老腔开场,又以老腔结尾。舞台上管弦齐全,最抢眼的,却是一位老汉手中的打击乐——一条长凳。而他们高亢顿挫又充满生命力的原生态表演,也势必会让人留下深刻印象。
“最初没有想到要请他们来,我们想到的是作曲,但效果不令人满意。通过几次到西安,到农村去体验生活,听到当地‘自乐班’”的农家唱,才有了这样的想法。”据介绍,这个老腔艺术团是原著作者陈忠实向林兆华推荐的,大导当时非常激动,之后拍板,以此作为剧中的一个重要元素。对于他们的表现,林兆华相当满意:“他们的作用绝不仅仅是叙述方式和情绪渲染层面的,而是关系到总体结构的。没有他们,这出农村戏的史诗感就会出问题。”
主演濮存昕:老腔艺人来北京实在不容易
从《白鹿原》的记者发布会开始,濮存昕就声称自己演这出戏的感觉是“如履薄冰”。现在首演在即,他说,自己在冰面上也渐渐看到了彼岸。
一向擅长演儒生戏的濮存昕,觉得自己在《白鹿原》中这个关中农民形象的塑造,几乎可以说是演戏以来难度最大的一个。“太难了,有一段时间心里真有点打退堂鼓,”濮存昕实实在在交待:“从大年初十到现在,一直排练,手机关掉,不知得罪了多少人。这也罢了,关键是陕西话太难说了。”至于濮存昕最终坚持下来没打退堂鼓的原因,听来令人觉得有趣,因为每当他想到放弃,都会想起陈忠实那双“闭着半拉眼皮,精光四射的三角眼”,就觉得辜负了他,对不起他那句“我相信你一定能演好白嘉轩”的鼓励,这才一路坚持了下来。而对于来自陕西的民间艺术家的加盟,濮存昕表示由衷钦佩和感激。这些民间艺人,和剧中人物一样,依旧是靠种地吃饭的庄户人,这一次放下自家的农活,千里迢迢来到北京为观众演出,献上这么稀罕的原生态艺术,实在不容易。
老腔指导党安华:最大问题是后继无人
党安华是老腔艺术团的改革派,作为当地文化局的工作人员,编导出身的他一眼就看出了老腔的艺术价值和市场价值,并且对原本只是作为皮影戏后台伴唱的老腔进行了改革,将演唱者从台后请到了台前。
在党安华眼里,这是一群非常可爱的人,他们执著而淳朴。71岁的王振中,因为眼睛不好,几次摔倒在台上,但依然十分认真地排练。为此,林兆华在剧中还特意安排了一位年轻的秦腔演员和王老一同出场,在一旁搀扶老人,这些老腔表演者最年长的71岁,最年轻的52岁,最大的问题就是后继无人。而党安华最欣慰的一件事,就是自己尝试了各种办法,终于说服老腔艺术团里张喜民的孙子,答应跟爷爷学习老腔的唱腔。这让他看到了老腔的一丝希望。
但愿这种已经被列入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艺术形式能够得到更好的传承,也希望在今晚的舞台上,陕西老腔能够带给首都观众一种全新的艺术感受和心灵的震撼。
鄂晓颖摄 (责任编辑:阿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