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年前,去了戛纳电影节,之后没再去过。
今年在电影节上的许多国内记者同行,因为某种美丽的意外,突然不用每天工作了,简直是幸福从天降。要是我在,想必可以放心地大胆地,一天看上5、6部电影了。
对于中国的记者来说,在欧洲采访电影节怕是一件苦差,如果偏偏你又狂迷电影,这一桩差使将让你爱恨交织。 因为你出的恐怕是全报社最贵的差,若拿不出足够的并且像样的报道,身后千夫所指,势必没脸回报社交上那一叠厚厚的报销票据。
戛纳是最令一个记者焦虑的地方。一是酒店贵得离谱,向报社申请出这趟差的时候,便已经心虚得不得了;二是这个电影节大腕云集,领导殷殷期盼、嘱托叮咛,令你觉得做不到任何一个采访,都会羞愧难当。
就像那年,王家卫的《2046》参加戛纳竞赛,显然,他的访问是我无论如何必须做到的。起初倒并没有太大的担心,按部就班地准备,给影片的公关公司写邮件约采访。到了戛纳,一边做每日的工作,一边随时记挂着寻找一切可能的帮助。在MK2的办公室约采访,偶遇香港安乐电影公司的李玉兰小姐,也不忘问问她,有没有可能帮忙联系。
眼看《2046》映期将至,几次跑去公关公司办公室,答复都是“还没开始安排采访”。着急起来,给“泽东”公司在国内负责宣传的张纤箴打电话询问,也是没有定论;干脆直接给制片人也就是王家卫夫人彭绮华打电话……
《2046》终于像当年的《花样年华》一样,拷贝迟到,这一次甚至延后了记者场时间。王家卫也终于没有时间接受平面媒体专访。听到这消息我反倒长出一口气:数日煎熬总算有了个了结。
王家卫已成为今年戛纳的评委会主席
那次关于《2046》惟一的愉快记忆,是看完记者场出来,遇到采访伊朗导演阿巴斯时排在我之前的一位西班牙语电影杂志(但不是西班牙的,忘记是哪个国家了)记者。他一脸疑惑,一个劲问:“我怎么没看到张曼玉,你看见了么?”我说,是啊,完全没见。随即聊起王家卫电影,他看过很少。我推荐《重庆森林》,告诉他我前后曾看过不少于12遍。他很惊讶。半年之后他写EMAIL来,差不多是大呼小叫,就两句话:我看了。真的超棒!
种种焦虑之下,在电影节看电影就像在干一桩桩亏心事,难以体会到“享用”的心境。有时候遇到你无论如何要看的一场放映,偏偏与采访或者交稿的时间冲突,没有二话,必须放弃。这种事情发生得多了,真的消磨了看电影的热情。
当然,很多如雷贯耳的名字,很容易就出现在面前了。除了采访阿巴斯,我还去看一场安东尼奥尼亲自出席的专门放映,老先生虽然已是行动极其不便,也说不了话,但的的确确就与我相距两排座椅,这大概也是我此生惟一与他见面的机会。如坠五里云雾地看完戈达尔的《我们的音乐》,走出剧场便见大师周围前呼后拥,不乏欧洲电影界名士,真是神气。电影节最后一天,《杀死比尔》两部联映,中场小歇,才发现昆汀·塔伦蒂诺就悄悄站在最后一排,抱着手欣赏自己的观众……
这种时候,我却找不到一个影迷想来应该有的兴奋。反倒是抱憾——我竟不能够采访到他们。
戛纳是全世界最牛的电影节,却也意味着它最无缘普通观众。这个度假胜地没有什么常住居民,电影节期间街头汹涌的,除了圈内人与全球的媒体从业者,就剩下游客了。放映场所本就不宽裕,连媒体入场证都分档次(这在我去过的若干电影节里也是独一份)——白色的最高级,任何场次都可优先入场;粉红色其次;而蓝色最差,得排最长时间的队,在前两种人尽数入场后如果还有空位,才放他们进去,运气不好就会空等个把小时。普通人看片的机会,那就少之又少了。
总之我在戛纳是没看到卖票的地方。柏林就不一样,电影节正值冬季,美国大片厂的贵人们怕冷不爱来,但市民就乐得在其他消闲项目的淡季多看几场电影。柏林电影节的票房收入,在“三大”之中是最高的。
说起来,第一次看到戛纳,17岁。是在吴宇森的《纵横四海》(那也是可以无数次重看的电影)里。阿占、阿海和红豆,从红色敞蓬车上下来,奔向海滩,阿海高喊:“青霞——丽君——”在海滩找到那一幕的地点,原本应该是多么好玩的事,可是在电影节上,几乎完全没有时间浏览这座海滨小城,也没有那份闲情。
我一直想,以什么样的身份去戛纳看电影是最惬意呢?电影公司老板?不行,这时候会有无数应酬。发行公司的猎片手?怕也不行,他们看电影时只想着它能卖多少钱吧。其他电影节的选片人?想必不错,可是我恐怕没指望做上这份职业。影评人?在中国哪有这份工作?参展影片的剧组要员也还行,可是就算混到了这个角色,又如何能保证运气那么好,片子就选进了戛纳?
不管怎么说,肯定不是记者,更不是喜爱电影的中国记者。
作为一个喜爱电影的中国的记者,戛纳与我有几多相干?我倒是不必追逐红地毯上的明星,只需要争取采访一些真正的电影作者。只是在电影节上,安排他们接受采访的公关公司都是很求实用的。有限的时间必须尽可能获得功效,就是说,影片看重哪一部分市场,当然要优先安排那里的媒体。
电影节上那些影片,在中国有市场么?有时候连中国产的影片,在中国都没有放映的可能,何况那些欧洲美国的。所以,工作的困难,那种“人家凭什么带你玩儿”的感受,也怪不得别人。一切只好凭运气。所以,还去戛纳干什么呢?那些电影,不用出门,看盗版就行了么,无非是晚上一年半载,有什么?
有时候很想知道,报纸、电视、网络的读者们会觉得,戛纳与他们有多大关系?看一看“苏菲·玛索蝉联走光冠军”这样的新闻,是否足令他们觉得,自己已是生活在与他人无异的世界?
搜狐娱乐独家稿件,谢绝任何媒体以任何方式转载!! (责任编辑:遇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