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已经结束的CCTV第十二届青年歌手大奖赛团体总决赛上,新增加的原生态唱法成为这20天比赛的亮点,几乎所有高分都被原生态歌手垄断,“得原生态者得天下”的现象,使得没有原生态歌手的辽宁、上海等代表队积分始终落后。近两年,随着阿宝、石占明等歌手的出现,原生态已在中国歌坛发展成了一种“现象”,由此也在民族声乐界引发了一场争论,一些专家对此现象提出质疑。
正本清源阿宝:我不是原生态歌手
从2004年开始,原生态这一概念就在民族声乐领域频频出现,随着央视“民歌中国”将原生态正式纳入民歌范畴,来自各地区的原生态歌手便层出不穷地出现。
来自山西的歌手阿宝被称为是扛起原生态大旗的代表性人物,甚至今年很多歌手报名参加比赛时,都表示自己“就是唱得和阿宝一样”。可是阿宝却否认自己的唱法是原生态:“什么叫原生态?只有老大娘纳鞋底子时的哼哼,老大爷在大山里晒太阳时唱的小曲儿那才叫原生态,这和我现在唱的不一样。只要是站在商业舞台上,就没有什么原生态了,因为已经失去了精神层面上的东西。以前大家认为王昆、郭兰英唱的也是原生态,但其实她们都学过专业唱法,而且歌曲也经过很多改变;我唱的《山丹丹花开红艳艳》,也是把别人唱得好的‘偷’过来再加入我的处理,所以我顶多也只能算是民间唱法。”他认为,原生态只是一种风格而不是一种唱法,不要把艺术等同于技术,也不需要用量化的标准,原始的艺术只有留存在民间才真正有生命力。这就像让武林高手去参加拳击大赛,场面好看却总是不伦不类。
失去韵味王昆:对民族唱法非常危险
中国民族声乐界的学院派与原生态之争已有很多年,在媒体上甚至演变为一群人对某个人的声讨———“李琼现象”就是这种争执的标志性代表。李琼,这位以《山路十八弯》而为观众熟知的湖北歌手在1998年第八届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上崭露头角,同时也使一直仅限业内讨论的学院派、原生态之争浮出水面。
几年前,歌唱家王昆与声乐教育家金铁霖有关民族唱法的争论被认为是学院派与原生态的第一次正面交锋。作为青年歌手大奖赛的评委,王昆多次为声音先天条件极好的李琼没能获歌手金奖而不平:“那次比赛李琼最后居然什么奖都没有得,但我和其他评委就专门为她加了个最受观众欢迎奖。专业评委认为她不会用科学唱法,只是用‘大本嗓’在吼,使她很长时间里都没缓过劲儿来。其实我只是希望民族唱法能够有各种不同的风格。学院派也出现了很多成功的歌手,但我仍然认为民歌界应该百花齐放,应该有更多的唱法流传。”
在谈到民族唱法的现状时,著名歌唱家王昆认为:“现在我们民族唱法反倒成了弱势群体,强势的还是通俗唱法和美声唱法。”她认为民歌变味的现象越来越严重,“现在的民族唱法走了味,如果不注重字、腔的韵味,就会使喜欢民歌的人感到很失望。民歌要求的就是字要咬清楚、要有独特的味道,但现在很多歌手用西方歌剧的演唱方法或者像通俗歌曲那样轻声轻气地唱,这样的唱法都不适合民歌。音乐学院不能排斥像才旦卓玛这样的人才,一些民族学生到了音乐学院就改掉了原本的特色,这不是我们的教育所期望的———在学校进修能接触到各种知识,但重要的是要保持自己原有的特点,像才旦这样的优秀歌手直到现在我也没有看到第二个。”
虽然希望保留民族唱法中优秀的内容,但王昆同时也反对那种所谓的原生态民歌。“现在很多人唱的根本就不是原生态,有些民族歌手过分强调那些落后、刺激的内容,这对民族唱法来说也是非常危险的。原生态也必须经过艺术加工和提炼,才能真正把精华呈现出来。”
门派要争金铁霖:唱法只是唱歌工具
作为中国音乐学院的院长,培养了彭丽媛、宋祖英、张也、祖海等一批优秀歌手的金铁霖并不避讳“门派之争”。“所有的唱法都是唱歌的工具,民族声乐界并没有学院派一说,所谓的学院派或是金氏唱法都是媒体和观众说的。”金铁霖认为,在声乐比赛中出现分歧不可避免,“我主张民族声乐的类型应该更多一点,这是多样化的表现。也许有些歌手更有原始民歌的风味,而有些经过了学校专业训练的歌手在演唱某些方面更规范一点儿。我推崇的是经过专业训练的科学唱法,不仅有传统民歌的风格,还借鉴西方声乐中的发声训练和舞台表演,所有的唱法都只是唱歌的工具。”
对于一名没有受过专业声乐训练的歌手来说,李琼通过比赛还是得到了很高的知名度:她上过中央电视台各种晚会,在地方媒体频频露面,而且受到观众欢迎;但作为一名极有天赋的歌手,李琼也是生不逢时,如果她在近两年才冒出来,专家或媒体也可能会给她个原生态歌手的名分,她也不必在民通和民族两种唱法间长时间迷失自我。但从目前的发展来看,她的声势已不如刚刚走红的阿宝。阿宝说:“原生态是个蛋,捧在专家手里很自然很美,可是一旦碰上现实这块石头,就会被撞得稀巴烂。歌手从乡间走出来唱歌就是为了过上好日子,人为保持原生态的想法要不得。管它原生态还是学院派,老百姓喜欢才最重要。原生态民歌已经成了某些专家的工具,而歌手则成了他们的武器。”
生造概念
吴雁泽:划分不科学
近二十年里,民歌演唱的风格越来越多,既有学院派民族唱法,也有介于通俗与民族唱法之间的“民通”,自然也包括如今的原生态。谈到民族唱法的范畴,就不得不提到前些年曾风靡一时的“民通”,类似的还有从美声唱法中衍生出的“美通”,这个生造出的“跨界”概念不仅成了许多非专业歌手的救命稻草,只要能和民族唱法沾点边的便以“民通歌手”自居;而且现在在各类晚会上出现最多的也常常是这些歌手,所以“民通”也曾红极一时。如今回头来看,“民通”的风光岁月早已不再,善于制造概念的青歌赛早在上一届比赛里就把这个自己创造出的概念扬弃。“玩概念”本就是目前歌坛的一大弊病,中国歌坛“美声、通俗、民族”的三分法原本就有争议,现在又来了个定义更加模糊的原生态———不知道几年之后,原生态是否会成为第二个“民通”。
中国音乐家协会副主席、著名歌唱家吴雁泽曾连续担任了几届青歌赛的评委,他对原生态歌手的关注也有多年,特别是近两年担任了云南、广西等地歌唱比赛评委之后,他发现很多少数民族地区的青年人唱得比专业演员还好,所以觉得对原生态不能一概而论:“现在把歌唱种类划分为三种其实不太科学,其实美声、民族、通俗有很多互通之处,我们不可能明确地把歌手划到哪一类去。我在担任评委的时候就发现有的歌手参加美声组可能还不如到民族组,参加民族组又不如去通俗组,所有演唱的发声方法都一样,强行划分有可能会限制歌手的发展。才旦卓玛当年师从王品素教授的时候,她就很好地学习了专业的发声方法,同时又保持了本质的发声状态。现在的年轻人唱歌的时候容易漏气,这就得借鉴一下原生态唱法的技巧———与其关在音乐学院练声,倒不如在大江大河大山大海边放声歌唱。”
短评快
不要”摧残“原生态
原生态中的“原”在何处?对于这些来自田间地头的“草根”艺术,如果把它放到光怪陆离的舞台上,就是对它的扭曲,何况现在很多人只是为了图个新鲜,把它当成了炒作的卖点。原生态歌唱应该在日常生活中留存延续,虽然像“长调”、“侗族大歌”、“呼麦”、“花儿”这样的精粹应该吸收到民族唱法中加以保存,但原生态不应参加青歌赛———歌手大赛比的是唱法、台风和理论知识,这与原生态还原民俗的、强调个性的特点格格不入。
由于受到语言、风俗、技法的客观限制,原生态很难在更多的青年歌手中推广,阿宝就承认自己唱的都是陕北民歌,换个唱法就无法掌握好,他唱不了“侗族大歌”,就像云南歌手也唱不了《信天游》。因此,原生态歌手本身就有很大的局限性,仅凭几个专家评委的喜好来区分优劣,难免会授人以柄,引发些笔墨官司。目前对于原生态的认识也只停留在概念上,缺乏真正卓有见地的理解,仅把民族声乐领域非专业的唱法都归结到原生态里,这本来就是对原生态的不尊重。如果要搞比赛的话,也不要参加青歌赛这样专业气氛过浓的赛事,而应成为类似于广西歌会那样的民歌盛会。一旦与名利挂钩,原生态就会失去立身之本。
原生态
原生态现象出现在国内的音乐领域,是从2004年开始的,当年8月,“全国民歌南北擂台赛”在山西左权举行,各地民歌手多姿多彩的歌声,让一些专家引进了原生态概念。但目前对原生态唱法尚无权威的定义,相对被人用得比较多的解释是:“我国各族人民在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的、在民间广泛流传的原汁原味的民间歌唱形式。”
(责任编辑:Alin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