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节已过了三分之一,许多戛纳的老面孔开始登场,其中,法国人最尊崇的作者型大师,各自携新作到戛纳参赛。意大利的南尼·莫瑞提(Nanni
Moretti)带来的是政治宣言《政界巨鳄》;土耳其的新秀努里·比格·锡兰(Nuri Bilge
Ceylon)的新作品是有关分手的《气候》;芬兰怪胎鬼才阿基·考里斯马基(Aki Kaurismaki)则以《薄暮之光》再度令观众眼前一亮。
三位导演都因为他们巨大的国际声誉而成为本国的民族英雄。三位也都以自己特殊而一贯的风格,不管国际风向,不管商业市场的预估,继续拍他们自己信仰的电影。出人意表的,他们都得到了自己国内观众的支持。
搜狐娱乐特别推荐:影片《政界巨鳄》简介
南尼·莫瑞提的《政界巨鳄》十分有趣,故事是一位导演在创作和商业瓶颈中苦恼的往前走,制片离他而去,妻子离他而去,但是他依靠看似滑稽的不屈不挠终于求得生存。电影中不时穿插片中片,有剥削电影,有政治激进电影,其中最令人捧腹的是导演莫瑞提自己亲上火线,大骂当时意大利总理贝鲁斯康尼的片段。
贝鲁斯康尼统治意大利若干年,这位在黑道上吃香的强权领袖早已成为意大利知识分子和左翼人士诟病的对象。莫瑞提在大选之前推出此片公映,企图用艺术影响政治的意图非常明显——事实上,此片在意大利370个银幕上放映,不但成为莫瑞提有史以来最卖座的影片,也促使了意大利大选的转向,活活把贝鲁斯康尼推下台。
莫瑞提并没有让政治成为他作品僵硬的宣传。事实上他以招牌式的闹剧、笑话、夸张又胡作非为的想象力,把一个左翼挑衅电影拍得趣味盎然,还不失其个人风格,在意大利近年的电影史上,他成功地扭转了以费里尼、罗塞里尼、维斯康提、贝多鲁奇为代表的那种视觉丰富的映像风格,以嬉笑怒骂自成一家。
土耳其的努里·比格·锡兰则是前几年以《乌扎克》而一鸣惊人,成为瑞典大师柏格曼的正宗传人,善于以长镜头和变焦技巧给作品渲染上自省内敛以及深刻的风格。他的方法是欧陆六十年代的作者技巧,他的背景却移到了一般人并不熟悉的土耳其。
此次的《气候》是以夏季、秋季、以及冬季三个季节的变化来注释一对恋人的分手和复合经过,导演自己也和妻子粉墨登场,扮演片中的男女主角。其中,用真实性迸发的长镜头来展现他与情妇的火辣床戏,令观众屏息凝神,也惊呼导演之大胆。《气候》故事虽然简单,但情感却迂回曲折、层次复杂。加上锡兰著名的诗意画面和美学眼光,使本片成为大家赞许的焦点,导演也成为土耳其政府大力支持的对象。
考里斯马基的《薄暮之光》则是他一向关注的底层社会边缘人的赞歌,与其前作《天堂的影子》(1986)、《火柴厂女孩》(1990)、《飘浮的云》(1996)和《没有过去的男人》并列号称“工人几部曲”,甚至可以说是芬兰电影的代名词。
考里斯马基也颇受芬兰政府支持,他已连续获得了若干文化及电影奖章,也因此和制片人分享了丰厚的奖金,绝对是芬兰对外的一个文化商标。
《薄暮之光》描绘的是一个有前科的夜间守卫,因为极度渴望爱情和关注,被歹徒利用,终至伤痕累累。但是在绝望和挫折当中,考里斯马基总能找到一丝人性之光和情感救赎,最后,守卫终于感受到一个普通卖热狗的女子是如何一直默默关怀着他,他紧紧握住了她的手。
在考里斯马基的作品中从来不缺乏隐喻的幽默和对人性谜一样多面性的观察,他表面看来木头木脑、节奏古怪、视觉乏味,但他总能在最荒谬和最不可能的情形下,让观众看到希望,让影片成为芬兰社会的真实写照。
三位导演三种风格,出了国界都不见得有大市场,但国内的支持却让他们成为文化英雄。
搜狐娱乐独家稿件
谢绝其他媒体以任何形式转载! (责任编辑:遇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