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的印象是什么?以前人们会说“西部牛仔”,现代人会说“麦当劳”。前者建立了“美国梦”,开启了一个黄金国度;后者摧毁了“美国梦”,速食文化造就了全美五分之一的肥胖儿童和许多不健康的人口。
麦当劳和速食成了美国的梦魇,也成了美国的新象征。 文学家厄普顿·辛克莱尔(Upton
Sinclair)在1906年就曾写过《屠场》,揭露了肉品工业的黑色内幕。去年,纪录片《大号的我》(Super size
me)里有关汉堡的梦魇更在全美范围内引发轰动,并提名奥斯卡金像奖。今年,新锐导演理查·林克莱特(Richard
Linklater)也根据小说《快餐国家》拍摄了向速食文化宣战的同名电影。
看看片名,就能知道该片是想利用汉堡速食文化来拆穿美国梦:没有道德的汉堡连锁店,拼命偷渡美国找出路的墨西哥移民,丧尽天良的人蛇,欺侮女职员的工头,残酷的屠宰工厂,天真的速食店打工高中生……美国人一直力图向全世界编织强化美国梦的神话,但原著和导演都以一种极其负面的观点检验美国,使美国梦的丑陋和残酷无所遁形。
林克莱特用了大量的明星来包装此片,如葛雷·金尼尔、布鲁斯·威利斯、克里斯·克里斯多佛森等。不过,这些明星的表演并未增加此片的深度,过多的谈话和说教不足以将这篇“美国之恨”说得淋漓尽致,反而让刻板印象取代了真正的戏剧深度,对小镇生活大部头式的描述,一被放在《Crash》这类影片的旁边,立即显得捉襟见肘。不过,这部片子虽貌不惊人,仍然惊动了麦当劳,大动作且紧张兮兮地联合了一些人集体抵制该片。
与《快餐国家》一样走大部头路线的还有《我爱巴黎》。这是全世界二十位导演依据巴黎十八个区、每人贡献一小段“巴黎之爱”的文汇型电影。
大导演大明星如云,导演有格斯·凡·桑(《大象》)、华特·沙里斯(《中央车站》)、汤姆·堤克(《罗拉快跑》)、亚历山大·潘恩(《杯酒人生》)、科恩兄弟、恐怖大师威斯·柯温以及杜可风。明星有伊利亚·伍德(《魔戒》)、芳妮·亚当、娜塔莉·波曼以及威廉·达福等等。每个人都来表达自己对巴黎的爱,有的写实,有的天马行空,有的幽默,有的带点悲伤。在巴黎这个被全世界拍得最多的城市里,不仅有傻子、骗子、瞎子、戏子、妻子,也有虚幻的吸血鬼、幽灵和西部牛仔。相较《快餐国家》,《我爱巴黎》抓到了可爱的题材,虽不深刻,但如万花筒转得五彩缤纷,让观众领略到展现巴黎城市美和人性美的浮光掠影。
搜狐娱乐独家稿件 谢绝其他媒体以任何形式转载! (责任编辑:老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