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达芬奇密码》把大家催眠到一肚子气时,阿莫多瓦和肯·洛奇的出现对大家而言是一帖清新剂。
《回归》一开始,阿莫多瓦用华丽的推移镜头,穿过坟场中一堆堆努力为逝者坟墓擦拭整理的妇女。这应该是西班牙式的清明节吧,可能是西班牙的民族性使然,在风中的辛勤工作妇女,既没有中国式扫墓的“雨纷纷”忧戚,更没有美英式的肃穆与庄严,她们只是一个劲地抹呀擦的。工作工作工作!阿莫多瓦在第一时间已经透露了电影的主题,死亡,亲情,友情,还有妇女,工作。
电影《回归》简介、片花
对女性特别有兴趣
,对母亲特别迷恋的阿莫多瓦,此次再度出击,赢得一片掌声。我想不出世界上现在还有哪位大导演有阿莫多瓦这怪胎的幽默感、智慧以及对人“异行”的包容和温暖。他的作品一贯以来都是将规范、道德、伦理置之脑后,他有本领把正常与不正常,规则与不规则之间的界限模糊化。所有一般人会嗤之以鼻的奇行异径,在他眼中都是有可接受的动机,而在他的放大镜下,这些人永远那么可爱。一切希腊式哭天摸地的悲剧也都转换成轻巧温馨的悲喜剧,虽然有时人类的残酷也一样冷冽难堪。
《回归》让人看得很舒服,Iglesias轻松怡人的音乐,带着一种西班牙式的慵懒风情,佩内洛普·克鲁兹也洗尽好莱坞一向不深入、肤浅的铅华,发挥了感人的潜力。电影中混杂了拉丁美洲魔幻写实的色彩,许多惊奇却也波澜不惊,阿莫多瓦有点石成金的手指,即使电影中有鬼魂,有谋杀,有乱伦,有弃尸,但是却一点不是麻辣烫炒作的惊悚,反而它们好像再自然不过,让观众不时在眼角湿润中开怀大笑,感受到银幕上散发的温情。
肯·洛奇的《风吹稻浪》是另一部大师之作。对比阿莫多瓦纤细绮丽的的女性化,肯·洛区的风格毋宁是阳刚果断斩钉截铁式的。这位人权斗士,曾参加过八次戛纳竞赛,很少空手而归。此次他再次正面迎战政治、社会问题,把时光倒流到1920年英国与爱尔兰的战争。一个爱尔兰小村庄的医生原本要去伦敦读书,却在目睹英军的暴行后,毅然留下加入游击军,与他颇具传奇性的抗战领袖哥哥并肩作战。英爱打了一年,签署了停战协定,然而这个协定却造成游击军的分裂,有人接受和平,有人不接受这种有条件的和平,终至战争又起,这一次是分裂战争,使他和兄弟从此成为敌人。
肯·洛奇的笔法干净利落,叙事绝不拖泥带水。动人之处会让人义愤填膺,叙理立场也清晰亦有逻辑。肯·洛奇一向不向暴力、强权和强势低头,他永远怀抱着人道主义,维护人类的尊严。
只不过,此次他是不是太逻辑性了?虽然角色情感矛盾饱满澎湃,影片却太像一篇叙理明确的议论文,少了艺术及文化那种暧昧不清又发人深思的韵味。
我问英国卫报一位一向支持洛奇的老友评论家喜不喜欢此片,他说,除了英国人都是无知暴力的狗,爱尔兰人都是通情达理的大英雄外,他仍旧是肯定的。他又补充说到,这段历史是连我们都不知道的,肯·洛奇是做了功课的。
西班牙、爱尔兰,电影像一片明镜般反映了历史时空,我们成了二十一世纪的秀才,不出门只看电影,就如读万卷书。
搜狐娱乐独家稿件
谢绝其他媒体以任何形式转载! (责任编辑:老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