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娱乐独家稿件,谢绝媒体转载!
1.中国势力
中国电影和戛纳电影节并没有大家想象得那样亲近,中国电影唯一一次获得金棕榈奖已是13年前的事,《霸王别姬》——并是与《钢琴课》并列第一。今天来看,《霸王别姬》的导演的新作几乎已成为中国电影进程路途上的一根耻辱柱,《无极》再不要脸,却也不敢去这届戛纳上混了。
某种层面上,在威尼斯影节与柏林影节上,中国电影烙下的脚印或许更多、更深一些。而在这一次的戛纳,王家卫竟然受邀去做评委会主席,章子怡则是评审团成员,而整个评审团不过九个人,中国人占到了九分之二。因此,中国电影在国际上如何扬眉吐气再次找到了证据,国人不由得满面欢喜、一腔豪气。
另一方面,若你一定要去拿这些国际影节当真,那么,判断一个国家在上一年里电影上取得了怎样的成绩,要看这个国家有多少部电影正式进入了这届影节,却不是有几个本国国籍的人担任评委——而所谓“正式进入”,不是指参展、更不是指去叫卖的影片,而是进入竞赛单元的作品。
这样来说,中国这次却可怜地只有一部电影进入了戛纳的竞赛单元,比做评委的人数还要少——而这部娄烨新导的《颐和园》,却基于各种壁垒,有很大可能退出这届戛纳,若果然如此,竞赛单元里中国电影的数字将是零。
这种中国势力,又该让我们怎样才能一点都不害臊地满面欢喜、一腔豪气?
2. 《颐和园》之谜
2003年娄烨的《紫蝴蝶》也进了戛纳电影节,最终颗粒无收;而他在国内大众观影市场上,几乎没有任何名头。于是,这次,这位仍被称为“青年导演”的中年人是豁出去要搞个名堂出来的。
娄烨以前的电影尽管苦大仇深,其表现方式却都是小情调的,并时时一不小心就陷进了矫情的脂粉潭。但在这部《颐和园》里,他却逆刀回枪、调头就走——我不清楚他究竟单纯地为了改变自己电影的表现风格,还是刻意地为了在国际影节里制造噱头——将那么多在国内明显犯忌的政治题材放在电影里,这样做——若不是一腔热血地犯上做乱,那只能是暗操算盘地制造噱头。
在迄今多数的国内相关新闻中,电影局退审《颐和园》的原因超级无厘头,认为这部影片在技术上不过关,画面太暗、声音太糊,简直没有办法看完,希望他们搞亮堂、搞清楚了再送审。同时,我们要知道《颐和园》已是这届戛纳精心费力地选出的19部参赛片之一啊,哈哈,这说明,我国电影局里负责审查工作的“大师们”,在对电影的审美要求上,比戛纳的那些乱七八糟的评委们牛逼多了。
同时,我们也要清楚,若《颐和园》在18日前未被审批的话,娄烨只有两个选择:1.继续让《颐和园》参赛戛纳,同时意味着他今后的一切电影将被国内市场打杀,甚至说能不能在国内继续拍片都是问题;2.退出戛纳。
3.骑在好莱坞的脖子上
近五年来,相关戛纳、威尼斯或柏林影节这三大欧洲独立电影展评会的报道评论,总是躲不开一个论题:与好莱坞的关系,而论调无非是指这些影节向好莱坞拍马示好,从而暗示出它们对自己从前所建立的独立的、艺术的电影价值标准的妥协甚至放弃……在这次戛纳里,无论作为开幕片的年度好莱坞大制作《达·芬奇密码》首映、还是在这座法国海滨小城声势大作的《篱笆墙外》(梦工厂CG动画长片)和《X战警3》(当今或仅逊色于《蜘蛛侠》的科幻巨制系列新作)的巨幅海报,似乎都为以上论调继续找到了证据。
我却不这样认为。请注意,上文提到的三部电影全部不属于竞赛单元,它们不过是趁戛纳的大场面去赚个吆喝罢了,而戛纳怎样继续维持自己的大场面,从而保证自己能一年又一年办下去的资金投入,这两者之间是周瑜打黄盖的逻辑关系。所谓保持艺术的纯粹性,或许对于某个个人,他可以横一条心把自己饿死,也不给自己所不屑的东西一个正眼,来换一个馒头;但对于对于像戛纳电影节这种公众性的,宏扬艺术电影的国际机构,他借助这种利用与反利用间的游击战术来保存自身,是没有办法的办法——是唯一的办法。
这三个独立国际影节,事实上在核心处都在尽力地保持着自己的独立价值和判断标准,在这个内核之外,才是红地毯上的乳沟和星光,才是其周边的世界电影大卖场。这又有什么不好呢?
4.评审杂菜汤
或许有人会对以上看法提出质问:既然说戛纳“在核心处尽力地保持着自己的独立价值和判断标准”,那么为什么要把前年的金棕榈奖颁给了《华氏9·11》?没错,与即往的获奖影片相比,《华氏9·11》是差了一些——同时我想,人们更看不惯的,是戛纳把这个奖颁给了这部铭刻着美国精神、美国主题的电影吧。
而这个问题的关键在于,那一届的评委会主席是昆汀·塔伦蒂诺——首先,这个人坐这个职位,我想没多少人会觉得他不配;另外,其人生于美国,长于美国,自然有他的美国精神和美国主题,将这些元素置入其评审判断里,并不值得人们去跳脚骂街。
再看这一届戛纳电影节的海报,我们就会很容易判断出这是王家卫的主意,并应明白评委会主席在每一届戛纳电影节里的权力是非常大的,甚至可以说,他们在奖项颁发的决定权上,有那么一些独裁的意思。而且,历届戛纳电影节的评委会主席从电影人到文人、音乐人、哲学家、心理学家、历史学家……庞杂无已,他们各自的审美判断同样也是庞杂无已——这也就造成了戛纳电影节没有一个成体系的判断标准,一届与一届的差别皆基于评委会主席而异。
戛纳电影节并非一个国家,更不要说它的“领袖”转换是一年一次,并且任期不过十天,于是它的这种“独裁体制”并没有那么可怕。我反而觉得这样更多元、更民主、更富有戏剧性,更能每一年都给我带来预料之外的恰当结果,多么有趣啊。总之,对戛纳电影节来讲,挑选评委会主席或许比评选出谁获得金棕榈更为严肃并困难,我想,不管他们怎样挑,我国电影局里负责审查工作的“大师们”入选戛纳评委会的几率应该相对比较微弱吧。
搜狐娱乐独家稿件,谢绝任何媒体以任何形式转载! (责任编辑:刘越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