窦唯因在北京一报社里砸东西烧车被警察带走了。按照律师的说法,他的行为甚至有可能让他坐牢。在这个时候,几乎所有的人都开始同情窦唯了。原先人云亦云,未加证实便把他骂丁武、骂高原、骂李亚鹏(李亚鹏博客,搜索李亚鹏)做娱乐头条的媒体,开始抛出同情理解的调子;一些前几天还拿窦唯到底是不是精神出了问题佐餐的看客,也开始大骂媒体不良,将窦唯逼上绝路。
不能说这是猫哭耗子似的假慈悲,在诸多新闻被证实为或人为捏造或断章取义之后,如果还有人坚持倒窦的话,恐怕只能被视为缺少最起码的良知。但这些所谓的同情和理解来得太晚了,而且,对现在的窦唯来说,如果这些同情尽限于对一个落难者于心不忍,未免太过廉价、一钱不值。
窦唯出事后,很多支持和不支持窦唯的人都开始问责,追问是谁逼“疯”了窦唯。那个炮制出他骂李亚鹏虚伪的记者,以及所有转载窦唯负面新闻的媒体,都成了讨伐对象。无良娱记和无良媒体逼疯了窦唯便是当下大多数人认同的结论。原来坐观娱闻之乐的人,现在也以一副无辜者的姿态出现,纷纷指责媒体的不良行径。
在逼疯窦唯这件事上,确有不少媒体扮演了一个不光彩的角色。窦唯就像是一个每日在自家屋前弹琴的艺人,他悠然弹着琴,与世无争,周围有一大群围观者,他却视而不见。但围观者中很少有人听到他弹的是什么。大部分都盯着他身上的几道伤疤,好奇这个人天天一言不发地弹琴是不是有毛病。开始只是好奇,日子久了,见他仍旧每日如此,便有好事之人开始带头问他一些事,他仍旧不发一言,问者便拿听来的他过去的一些事刺激他,看他有无反应。偶有反应,围观者中便一阵轰动。见有反应,好事之徒便再去外面打听他的过往,拿他最不愿意提及的事去刺激他,再后来,甚至人干脆拿捡来的树枝去戳他身上的伤疤。直到有一天,他被羞辱得发疯了,围观者做鸟兽散,然后躲在不同的角落嚼舌好事者的残忍、不道德。但他们忘记了自己当时是怎么轰笑起哄的,他们只知道现在的自己相比逼疯人的好事者是一个有良心的人。而那几个好事者,现在也良心有所发现,觉得自己有点过分,但仍不忘记说:我是看大家高兴才这样做的!那些好事者便是媒体,而那些看客便是公众。那个时候,谁都没想到要给窦唯同情和理解,大家只想到“娱乐”!
已没必要去争论到底是媒体故意取悦公众,还是公众乐于看热闹贯坏了媒体。在一个缺少信仰,任何一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利益需要更改道德评判标准的环境里,以己利为出发点所做的争论是没有任何意义的。问题的关键在于刚刚起步的内地娱乐新闻,还处在比照港台八卦新闻的模式有样学样的阶段,很多从业人员连娱乐新闻是不是新闻,要不要新闻三要素都没弄明白,不讲求证,只谈风月取悦读者的事也就见怪不怪了。而看那些一举成名、风光无限的明星出事,又刚好迎合了很多人潜意识里看不起明星,看不惯明星“不劳而获”的心理,这类新闻一定程度上成了此类看客寻求某种心理平衡的最佳途径。
在窦唯事件上,确有媒体不良,但更多的是惯性于“人有我有”的跟风转载,其出发点当然不是要置窦唯于更大的困境。但不少娱乐新闻从业者的无知,却让媒体在这一事件中扮演了不光彩的角色。个别以为拿着记者证就有了要求任何人配合采访的权利,不配合便报复,以为娱乐新闻就是娱乐无关新闻,可以自由创作的记者就不须说了;更多没想过要记者跟踪采访,随意跟风转载的同行,才是让媒体陷入被动的主力军。
事情发展到现在的地步,很多人开始同情窦唯了。但如果我们到现在还不明白为什么窦唯赢得了同情,而媒体却成了众矢之的,这种同情无论对谁而言都是毫无价值的。什么时候娱乐新闻从业者弄明白了新闻自由不是“创作”自由和转载自由,媒体的同情才有价值!什么时候公众不再把明星当成怪物另眼相看或崇拜,公众的同情才有意义!
(责任编辑:宋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