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越剧百年诞辰暨进沪九十年”演唱会在沪举行。
“上海越剧百年诞辰暨进沪九十年”演唱会前晚在逸夫舞台举行。上海越剧院的演员们以“唱”叙“史”,从唱腔的衍化和变革反映越剧艺术繁荣发展的历史。中共上海市委副书记殷一璀,市委常委、宣传部长王仲伟,副市长杨晓渡观看了演出。演唱会前,举行了“纪念越剧百年诞辰暨进沪九十年”招待酒会,殷一璀副书记致辞。
“男班”初闯上海
这台“上海越剧百年诞辰暨进沪九十年”演唱会,现场再现了越剧进沪这90年来历经的沧桑变化。演唱会序幕拉开,舞台上由男艺人组成的“草台班子”来到了上海,这正是越剧进沪时的最初情景。上海越剧院史济华、张国华、赵志刚、齐春雷等老中青三代男小生相继登台,表演了《卖婆记》、《卖青炭》、《相骂本》等越剧早期作品中的唱段,质朴的唱腔虽然较之如今的越剧要粗犷、简单得多,尤其是《卖青炭》中“讨饭胚,叫化胚”的唱段,现在除史济华等几位老演员外,已经很少有演员能唱了。
“女班”行腔朴素
随后,“三花一娟”这四位越剧第一代女艺人的代表作相继亮相,施银花、姚水娟的代表作《方玉娘祭塔》《泪洒相思地》分别由唐晓羚和金静演唱,著名徐派小生钱惠丽则演唱了第一个越剧女小生屠杏花的唱段《桑园访妻》,王志萍唱的一段《拷红》则是筱丹桂的作品。虽然与男班时期相比较,女班出现后,越剧的唱腔已有了较大的发展,但行腔依然相当朴素,用的也是地道的嵊州土话,与现在观众所熟悉的越剧唱腔还是有较大的区别。
“新越剧”流派纷呈
上世纪40年代初,以“新越剧”为旗帜的改革使越剧形成了新的艺术形态和风格,进入了一个流派纷呈的阶段。都说上海是越剧的发祥地,这和越剧现有的13个流派全部诞生在上海有关。昨晚的演唱会上,这13个流派的代表唱段集体亮相:袁派的纯朴委婉、尹派的潇洒缠绵、范派的宽厚阳刚、傅派的俏丽细腻、徐派的奔放高亢……而由章瑞虹、陈颖、王志萍、金静、丁小蛙等上海越剧院的名家新秀带来的《祥林嫂》、《梁山伯与祝英台》、《红楼梦》、《情探》等各流派艺术的代表作也让戏迷观众大饱耳福。
原创剧目展示实力
演唱会的压台节目,则是越剧中年名家的原创剧目压台,钱惠丽、赵志刚、章瑞虹、单仰萍四位“梅花奖”得主分别演唱了自己的原创代表剧目《梦里云间》、《家》、《风雪渔樵》、《曹植与甄洛》选段,向观众展示了站在百年门槛上的越剧艺术和一批日渐成熟的中青年越剧名家的创新尝试。
百年越剧将晋京演出
演出前,还举行了“纪念越剧百年上海越剧晋京演出团”授旗仪式,杨晓渡副市长向上海越剧院晋京演出团授旗,预祝赴京演出成功。昨晚的演唱会由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上海市文化广播影视管理局、文汇新民联合报业集团、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联合主办,上海越剧院、SMG综艺部协办。
记者侧记
史济华得意“讨饭戏”
赵志刚反串祝英台
“讨饭胚”收下粤剧弟子
自从到香港发展后,著名越剧演员史济华这些年来很少在上海登台亮相,前天他的出现引来台下一片喝彩。尽管身体欠佳,又接连在下午和晚上进行了演出,但史济华还是难掩兴奋之意,他告诉记者,他在舞台上表演的“讨饭胚,叫化胚”选段是老师们很早之前传授的,这种唱腔是以前农民逢年过节到地主家拜年讨年糕时唱的,所以也叫年糕调。
一身乞丐装的史济华还喜气洋洋地说,这个月他在香港收了著名粤剧花旦王超群为徒,虽然越剧和粤剧并无很多渊源,之所以结上师徒亲,史济华坦言:“王超群说,拜我为师就是要学习越剧的创新精神。”据悉,越剧表演艺术家袁雪芬老师听到这一好消息时也十分高兴。
越剧王子演花旦
要说当晚最让戏迷大跌眼镜的就数“越剧王子”赵志刚的花旦扮相了,当晚,记者一踏进化妆室的门,就见一个身材“高大”的花旦,而赵志刚更是“狡猾”地给每个进门的人作揖行礼。
虽说是首次在越剧舞台上扮旦角,但赵志刚的花旦历史却要追溯到当年演川剧《变脸》,他告诉记者:“那时为了演好川剧中的花旦,我就从走台步开始学起,一点不敢偷懒。”而除此之外,他还向京剧名家陈朝红学《贵妃醉酒》、李炳淑老师学《穆桂英探谷》。虽然没有学过越剧花旦。赵志刚对此倒并不在意,他说:“我这次扮演的祝英台本来就是女扮男装,所以算起来也是‘男角’,只须带些女子的腔调即可。”
当晚舞台上的赵志刚扮演的花旦在唱腔上还带有小生嗓音,赵志刚表示:“这是越剧最早男班的演唱模式,越剧男旦和京昆的最大区别就在于越剧不要求在唱腔方面也随女声,所以越剧男旦保留其质朴粗犷的男子声音。”
母亲节越剧助兴
前晚尚未开演,逸夫舞台已挤满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戏迷。由于第二天(昨天)是母亲节,所以前来捧场的母女档戏迷特别多。家住澎浦新村的吕女士告诉记者,她的母亲是个老戏迷,平时因为家住得远,母亲腿脚不方便,很少有机会到剧场看戏,这次恰逢母亲节,吕女士特地带母亲来看戏,让老人家也高兴高兴。
图:赵志刚(前)扮演祝英台颇有几分潇洒
■本报记者|朱渊|文■本报记者|齐琦|摄
(责任编辑:阿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