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时明月汉时关,秋雨江湖早等闲。
老孔小章龙虎斗,网虫教授口舌翻。
荧屏星散彩云聚,讲座风行细雨绵。
大话三国情未了,嫁人就嫁易中天。
常言说三个女人一台戏,本期则是三个教授一会馆。三位“超级教授”平日已名动学林,更加上诸种新闻事件,声名事业更是如鲜花著锦、烈火烹油般火将起来。文坛大明星余秋雨于央视青歌赛上担任综合知识评委,融古今于齿间,顾左右而开言,说者有心无意也罢,听者可是琢磨复琢磨、较真再较真;却说30余家出版社正“狂追”易中天,此位易大人,对什么学生讲什么课,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于央视一逞口舌之快,一时观者云集,有女性相约“嫁人就嫁易中天”,令易中天俨然成一“万人迷”;而放言无忌者莫过于北大教授张颐武,有报载其“一个章子怡胜过万本孔子”之语,顿时惹得板砖横飞,当事人欲躲闪而不能,遂翻出旧文百般解释,无辜之状可掬,原来竟是闹剧一场。
余秋雨评委“祸从口出”
新闻背景:著名作家、上海戏剧学院教授余秋雨,担任央视第12届青歌赛综合知识评委,在点评歌手答案时屡有“超常”发挥,有观众据理力争,称余秋雨读错字音,况且提出青少年写作最好不用成语等有误导之嫌,一时四方大哗,短信与网上帖子密集如风雨,直逼余秋雨。
文坛名流余秋雨,是何等聪明潇洒人物!进得书房,出得厅堂;梳得分头,出得镜头。曾驾“凤凰”之翅而穿梭于中东、北非及西欧间,感慨中外古今文明之异同。时下端坐央视荧屏,身为评委,指东道西,挥斥方遒,尽显其文采风流。以余大师之影响力,一言既出,万众琢磨。大师开讲,乖乖咙的咚!收视曲线果然每攀新高。
常言道:瓦罐不离井上破,大将难免阵头亡。余大师常在河边走,终于湿了鞋,本来嘛,鞋湿了,“湿之为湿之,不湿为不湿”,余大师偏偏计较此等细节,“强湿之以为不湿”。如点评选手时所言“仁者乐山”之“乐”字,正确读音非“勒”而“要”,不料余大师读成“勒”后并不认账,反称两千年时光更迭,读音亦当随时代而变,一时坊间大哗。大师又称青少年写作“最好不要用成语”,家长闻言则板砖飞过来,称于央视重地出得此语,太过轻率,易误导青少年云云。
此番坐镇央视,堂堂余大师竟留下几多暇疵、甚至笑柄,且不为观者所包涵,实因大师开讲便云山雾罩、“神龙见首不见尾”,于是“陪玩者”终于日益寥寥。人才难得,大师当然不会因小暇疵而“下课”,于是继续当评委,“听说网上正在炮轰我?”此语既出,再度引来硝烟四起,继而枪声大作、万炮齐鸣。余大师轻描淡写,缓缓叙来,却颇有强词夺理之嫌。余大师所到之处,每每提及自己当年所被“群殴、围剿”之情状,前尘影事俱在,痛心之余,余大师每每能于点评话题时推人及己,微言大义,于不经意处将“精神产品创造者的压力”和盘托出。
余秋雨行走江湖至今,顶风冒雨,想必早已见惯刀枪棍棒斧钺钩叉拐子流星之类,无奈“对手”甚多,于是,霜冷长河也好,千年一叹也好,前来“咬嚼”者何其多也!“石破天惊逗惊雨”,“秋风秋雨愁煞人”,余秋雨则于云端微微一笑,回头下望人寰处,不见长安见尘雾。现场直播,余大师之笔误口误,在所难免,于点评之时,常常入戏而不自拔,网络便是一例。余大师声名既大,但仅代表个人意见,不可太过认真,万不可大师一句“不要用成语”,便举国之成语书籍滞销,继而是“万户撕书声”,恐怕不至于!
张颐武力挺章子怡
新闻背景:时下,北大教授张颐武正遭遇网络“围剿”。事出有因,他曾在接受某周刊记者采访时表示,“一个姚明、一个章子怡,比一万本孔子都有效”,又呼吁“要像重视孔子一样重视章子怡”。后因某报援引而“被误读”,张颐武遭遇空前舆论困境,网上议论纷纷,令其难以招架。
“庸脂俗粉千千万,可人最是章子怡”,此为小章美眉众多粉丝之心语。想那小章美眉以清纯路线出道来,数年间已摇身几番变化,妩媚、贤淑、狂野、性感、香艳,不一而足,时下已跻身国际影坛,与国际巨星平起平坐。而国人为世人所熟悉之面孔,亦不过章子怡等寥寥数张而已!一日里,燕园名教授张颐武抚今追昔,对东方文化如何对外“贩卖”而忧思不已,忽掷书而叹,连唤奈何,只恨泱泱大国,为何不多“孵”出些章子怡来。
曾有京城写手王朔,于笔下称孔子并非著名教育家或文学家,而是“著名老人家”。想来有趣,时代更迭,此位“老人家”之牌位,依
别人之需要与否而常被端进端出,其实“老人家”何辜!小二曾于书摊购得数十年前旧书一册,字迹漫漶,批孔之文赫然在目,不乏当时名家,正所谓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古来如此。若依容貌体态而论,章子怡国色天香,片酬惊人,孔夫子当然望尘莫及,痴望佳人远去之红肚兜而徒唤奈何!巴蜀鬼才魏明伦一时沙哑嗓子长叹:“万世师表而不如一个尤物!”激愤之情,振聋发聩。
张教授之语遭遇“变形”,据言网上已是“国人大怒”,欲责令张教授“向国人谢罪”,粗看张教授出语确实可气,然坊间有言,“不可冤枉一个好人”,小二遂登录张颐武之博客,寻寻觅觅,一观究竟,见其鸣锣击鼓,痛呼冤枉,时下窘状,可想而知,其接受某周刊之访谈历历在目,某报断章取义,越描越黑之处,足使观者汗下不止,真欲梦回大宋,从开封府借出虎头铡,大刑伺候弄虚作假者。媒体竞争之激烈,非自今日始,道听途说、亦步亦趋者,络绎不绝。而因此便向张教授狂掷板砖、西红柿、臭鸡蛋,实则大可不必,此靶子大错特错矣!
以章子怡之坐拥百万雄“丝”(粉丝),此番与孔子竟有一番人为之“龙虎斗”,有关公战秦琼之奇效,却是难以消受。一时间网络滔滔,唾沫星子四溅,与章子怡红遍全球相映成趣,孔子学院则如花朵一般,有开遍天涯海角之势,而太阳下,两者毫不相干也。
易中天成出版商“新宠”
新闻背景:报载有三十余家出版社正在“围追堵截”厦门大学教授易中天,欲将其新书收入囊中而后快。近一年多来,易中天人气陡升,炙手可热,今年于央视《百家讲坛》大话三国,粉丝之多,颇难估量。
有时候,真是人如其名,例如易中天,很容易就声名中天了。
此位南国书生正大受其宠,旗下之“易粉”与“乙醚”(都指易中天的粉丝)飘飘荡荡大行其道,人人争做“无条件捍卫”易中天状。为何素昧平生者竟痴迷至于此?原来,易中天出书或于央视开讲时,挥毫泼墨或宏论滔滔处,无陈词滥调,多新鲜动感;无按部就班,多突发奇想,从此引得观众一路狂追不舍。情急之下,竟有一些红粉佳人声称“嫁人就嫁易中天”,全不管此位易夫子早已名瓜有主。
小二犹记,央视新闻会客厅日前曾以《教授也“疯狂”》为题,专访“超级教授”易中天。易大人侃侃而谈,当代与历史齐飞,现实共虚构同步,令人不时抚掌大笑,与其思维同进退。有人称易大人为“戏说历史”,易大人则自称不过“笑容可掬,比较活泼”而已,且自举《史记》为例,千秋史圣写起三皇五帝来,虽未曾谋面,下笔却栩栩如生,如亲临现场,而太史公又见过谁人?最多于梦中见得一二模糊面影而已,此非虚构而何?此种虚构便是美。
“历史其里,文学其表”,此为易中天之“戏说”原则,已渐至举重若轻境界,举手投足间,惟大英雄能本色,是真名士自风流。枯燥学术讲座类节目,易中天能以此搞笑、戏说方式轻松出位,且粉丝越粘越多,实在难得。当时余秋雨大师背影未远,易中天一招流星赶月追将上来,虽一同意在“学术明星”,且有步秋雨大师后尘之嫌,而易中天则坚称“我不是余秋雨”,令人抚案而叹。易中天唇齿之间,刘邦、韩信、晁错等大汉奇人,历历如在眼前。亦有观者,认为既然易中天所讲内容为历史,态度就应认真一些,虽然“无厘头有助于提高观众注意力”,但如周星驰般搞笑,效果可疑。而泛娱乐化之浪潮冲刷之下,求自保而不暇,遑论其他?举国上下,“易粉”或“乙醚”,不知比麻辣粉更好吃否?
易中天今年始大话三国,大讲周瑜帅哥,大讲诸葛亮摆空城计时抚琴唱卡拉OK,以现代语汇融入当时背景,观者闻之而笑逐颜开。其实无易大教授之搞笑大话,中华传统文化并不会“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而只不过增添几多笑料而已。
[店小二告白]
有请三位名教授!三位教授虽无缘与各位看官谋面,然有小二牵线,不妨于此歇息片刻、神交一番。此三人均为大名鼎鼎之文坛名角儿,行走于文坛、荧屏、娱圈边缘,声名既大,谤亦随之,常常是随口一句,便引出好大波澜,无心插柳柳成荫啊!
此三人身边,均有成堆成堆之“粉丝”。时至今日,资讯发达,网浪滔滔,冲浪者一语不慎便会惹祸于无形,不进则退还算小事,风高浪大、樯倾楫摧也未可知。到了那时,纵然百般解释,然浑身是铁又能捻几颗钉?余秋雨点评不是被观众“误解”了么?张颐武文章不是为媒体所“曲解”了么?易中天不是被出版商“惦记”上了么?人人心中之无奈,何可言表。
套用一下张教授的语录,建议要像重视孔子一样重视余秋雨、易中天、张颐武。略微研究这几位名教授的行止,可以大致得出中华传统文化在当下所遭遇的种种,并思考何去何从。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三位“超级教授”的出现,正是目前中华文化遭遇现代大潮之缩影,大文人徐渭昔日“笔底明珠无处卖,闲抛闲掷野藤中”,而几位声名日隆的教授,至少均有其话语阵地。而相较之为资本巨头所豢养之某些软骨经济学家,三位教授真不知好上多少倍!突然想起大嘴韩乔生,自说自话亦是风格,三位教授不妨再放开一些,充其量能坏到哪里去呢!本组稿件均由本报记者 王锋 采写 (责任编辑:乐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