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电影人需摆正心态,华语电影未死
被采访人:张同祖,2001-2003年香港电影金像奖主席
采访记者:搜狐娱乐
记者手记:
张同祖从金像奖主席职位卸任之前的最后一届香港电影金像奖举办得颇为艰难——2003年春天,香港遭遇了非典的疯狂袭击,4月1日一代巨星张国荣自杀辞世,记忆中,当时的香港全城都处于一种惶恐不安的气氛中。作为主席的张同祖联合香港众多电影人破处种种困境,毅然决定该年的金像奖颁奖典礼照常举行。 这一年的颁奖典礼不仅充满了庄重威严的气氛,更带给了大家诸多希望和安慰。这种乐观而积极的态度同样体现在这次的采访中,跟部分香港影人悲观消极的态度比起来,作为前金像奖主席的张同祖显然是个乐观务实派。
人文主义正在全球影坛复苏
搜狐娱乐:今年王家卫导演和章子怡均成为了戛纳电影节的评委会成员,你怎么看待这件事情?
张同祖:章子怡在戛纳电影节评委会担任的职务以前徐克、吴宇森也做过,但王家卫导演是作为主席加入评委会的,这种情况以前从来没有过。
搜狐娱乐:王家卫导演成了主席对于消除国外观众对华语电影的文化误差相信能有很大的帮助。
张同祖:其实,对于文化误差这一点,我并不大担心。只有那些在国外长期生活过的人才能全面细致的体会到另外一种文化中的各种差距。对于一部电影来说,总有一些全世界共通的部分。王家卫做评委会主席不仅将有利于华语电影在国际影坛上的广泛推广,更代表了华语影片近年来在戛纳电影节在法国所获得的接受度越来越高。
大家都知道法国人向来对自己的文化觉得很骄傲,一向觉得英语体系的电影制作得比较粗糙。但是他们对于华语影片的认可度和接受度却很高。出现这种情况,跟整个大中华区域近年来经济上的逐渐强盛有关,同时跟世界范围内整个电影圈人文主义复苏的潮流也不无关系。你看今年奥斯卡的入选名单,很明显,好莱坞在极度推崇高科技商业娱乐片之后出现了一个回流,人文的东西越来越兴盛,《断臂山》、《卡波特》、《撞车》等片的出现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
与其悲观埋怨,不如多做实事
搜狐娱乐:华语电影在各大国际影展上备受重视的情况对华语影坛的发展有何帮助?
张同祖:对于提高华语影片的影响力应该有很大的帮助,但对于华语电影市场的帮助并不是很大。我们的电影从来都不是只针对外国观众去拍摄的,我们的根基还是在华人观众群上,这就好像让华语电影导演去拍类似《撞车》一类的影片是不大现实的。
说到华语电影市场,大家都知道目前最大的电影市场就是内地市场。反观内地电影市场,每年有多少部片子上映,每部片子的票房成绩又有多少,能够获得好的票房成绩的基本上还是几部大制作,能够有票房号召力的还是那么几个演员,其实这种状况是很不健康的。目前的年轻一辈虽然比较活跃,但至今仍未在观众心目中形成每个人独有、别人无法代替的票房魅力。这也是华语电影目前面对几大困惑之一。
搜狐娱乐:下一代远远没有强健起来,青黄不接,可以说是华语影坛面临的一个大问题。很多人对于华语影坛未来的发展持悲观态度,你怎么看?
张同祖:目前华语影坛面临的问题,除了下一代的问题之外,还有盗版猖獗、新题材受限制新创意极度匮乏、发行制度不完善等多个方面的问题。华语电影要生存下去,必须从整个电影生态环境上进行改善才行。但是我也不觉得“华语电影已死”,香港电影人从来都是靠自己一手一脚打拼,在科技还不那么发达、生存环境还很艰难的时候我们就曾经创造过骄人的成绩。我希望大家都能抱有乐观积极的态度,抗战到底。正如2003年非典期间,我们坚持举办金像奖典礼一样,疾病总会被治愈,对于逝人我们诚然无限怀念,但我们还有其他人,还得继续坚强地生存下去。我非常希望大家都能将电影作为自己终生的事业来经营,只要大家都抱有共同想法,相信华语电影就不会死亡。
搜狐娱乐:你认为目前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张同祖:很多问题都是捆绑在一起的。除了外部的条件支持之外,作为电影人,我们自己也要端正态度。十几二十天拍一部电影,是很荒谬的事情,更不要谈拍出精品。很多人说像王家卫那样一部电影拍几年的导演,这么多年香港也就出了那么一两个,但是大家是不是应该换个角度想想,是不是人人都能像他那样为了自己的电影理想坚持不懈,毫不妥协?要知道这么多年他都是自负盈亏在拍电影,那么是不是每个人都能像他那样承担这样的风险?与其抱怨、嫉妒、悲观,不如大家乐观一点,多做实事。 (责任编辑:枫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