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金马兼容并蓄意味台湾电影不彰
被采访人:王清华 金马奖执行委员会秘书长
采访记者:搜狐娱乐
观点一:《诡丝》有可看之处
搜狐娱乐:秘书长您好,我们知道今年台湾电影《诡丝》参加了戛纳影展观摩放映,内地网友对苏照彬不是很了解,你可否聊聊这部电影在台湾业界的反响?
王清华:《诡丝》目前在台湾还没有公开放映,也没有试片,我还没有看到,但是感觉上应该是有可看之处的。 毕竟《黑社会2》被列为戛纳影展官方正式观摩影片,和《黑社会2》是同等规格,可以走红地毯,仅次于正式参赛。
苏照彬我们一贯印象上都是编剧,他是陈国富导演《双瞳》的编剧,也是《三更1》黎明那一部的编剧,我们称呼为“才子编剧”。《诡丝》是苏照彬第一部自编自导的作品,它号称是“台湾影史上最大投资电影”,据说投资额是2亿新台币,折合人民币5000万。虽然我们不认为说电影投资越大越好,但是投资可以反映这部电影主创者投入的时间、精神和精力。当然投资额是我们听说,不能证实。
从阵容上,《诡丝》有江口洋介、张震、徐熙媛(大S)、陈伯霖这样的卡士(注:主演),在台湾影业来说是很强的阵容了。它的技术部门有摄影黄岳泰(《白发魔女传》)、冢田洋平(《杀死比尔》)、张嘉辉(《旺角黑夜》)、金培达(《伊莎贝拉》)、保罗凯特(《黑客任务》)。虽然不了解苏照彬第一部电影会怎样拍摄,我感觉这部电影应有可看之处。
观点二:台湾电影一直下沉
搜狐娱乐:在两岸三地华语电影世界来看,金马奖一直被视为注重人文倾向的奖项,与戛纳影展的思路有所类似。不知道金马奖与戛纳影展之间是否有所接触?
王清华:金马奖每年都会派人去戛纳,主要是去选片,毕竟戛纳在我印象中是从1939年就开始举办的电影奖项,拥有非常厚重的基础。
搜狐娱乐:今年戛纳影展华语参赛片比重下降,法语片比重增加,有评论者认为这是法国片“回潮”风向。您作为奖项举办机构会怎样看待这种言论,是偶然还是必然?
王清华:我觉得正所谓“一叶落而知秋”,所谓的观众集体口味的变化不会是突然的变化,更不可以说仅仅通过某一年的某一现象就可以清楚反应某个事实。
不能因为今年戛纳影展的一个偏向就认为法国电影复苏,法国电影一定不是从某一年突然开始复苏的。
就好象台湾电影每年喊复苏,但是只有往下沉,没有往上升。以前李安得奥斯卡,就有人喊“国片振兴”,可是李安不等于国片振兴。不过法国电影始终在欧洲而言,是比较具有市场导向和影响力的电影市场,它有很好的基础。
搜狐娱乐:金马奖在华语世界一直拥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力,金马奖赛果很大程度会影响业界对于一部电影的判断,您是怎么看待金马奖的影响力和公信力?
王清华:这些年华语电影市道这么不好,可是两岸三地的影片仍然会想方设法前来参赛,这的确体现了大家对于金马奖的重视。金马奖的优势在于能够兼容并蓄,能够吸收三地优秀作品参赛。但在另一方面讲,这种兼容并蓄其实也是无可奈何之举,就是因为台湾电影不彰,在客观情况下不允许台湾电影独立评选。前些年有民进党立委抗议台湾片获奖太少,总是香港电影人、内地电影人获奖,但是台湾电影市场本身并不能够足以支撑整个金马奖评选。这些年金马奖为什么会设立一些专门针对台湾电影的奖项,就是为了顺应要求,保证至少有台湾本土电影获奖。
其实从电影奖项而言,首先是要大家投资拍片,影片上映,然后才能报名参赛,我们是市场的最后一个环节,只能被动反映市场现实。
搜狐娱乐:从赛事组委会角度,你怎么看待国片不振,市场低迷?是否跟辅导金、金马奖奖金设置有关?
王清华:台湾整体电影工业不振,是很能引发人争议的问题。我不会单纯认为辅导金或者某单一制度导致电影工业整体衰落,任何现象不是单一因素造成的。
以前台湾电影为什么卖得好,那时候新闻一出来,公布导演、主演阵容,东南亚片商就会送钱来买,当然电影就拍起来了。但是这几年来,基本从1970年之后,尤其1980之后,东南亚市场逐步丧失。目前台湾片只有很少数几个点能卖,例如新加坡,但也都是你送去人家也不是很想要那种。丧失市场意味着拍片资金丧失,辅导金只是表面现象,首先是因为拍片资金不足,才会导致政府提出辅导金计划鼓励拍片。
其次台湾自从乡土文学论战之后,业界就会开始拍摄一些乡土类的电影。这种倾向长期以往,导致了观众口味丧失。同一时刻香港新浪潮电影崛起,相形之下市场很快被港片攻占。台湾电影从年产200多部缩减到100部,又逐渐到80几部,目前只有70几部。这种状况确实令人惋惜。
搜狐娱乐独家稿件,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责任编辑:枫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