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开通的今报电影评审团报名专线让影迷大呼过瘾,30位幸运读者昨日第一时间观看了陈逸飞的遗作《理发师》。奥斯卡影都、奥斯卡电影大世界在本地首映式上举行的“发型秀”活动让追逐时尚的观众大开眼界,30分钟3位靓丽的幸运女读者发型大变样。 而随后模拟电影场景的骑单车表演则演变为骑慢车比赛,一辆价格不菲的折叠自行车最终被一位幸运读者获得。首映活动丰富多彩,然而电影放映结束后,观众对《理发师》的反映却呈现出两个极端。
情节松散VS浪漫诗意
如果一部电影的情节不紧凑、拖沓,那么这部电影至少要损失掉三分之一的观众。在部分观众眼里,《理发师》很不幸地跟“拖沓”沾上了边。一位观众说:“《理发师》全长1小时40多分钟,电影的整体节奏太过缓慢。一些不出彩的部分几乎让人昏昏欲睡。其实,一些无关的情节完全可以直接删掉。”
与之相反的观点是:“那些看似散漫的镜头其实更能描述出主人公陆平的心境,是一种优雅的诗意情结。”看过电影的徐先生觉得导演有非常深厚的艺术功底,电影中许多镜头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破败的土墙、人物的对话以及空间的格局都给人一种诗意的审美享受。
剧情突兀VS构思巧妙
这部以小人物理发师陆平为主线的电影,从一个凡人的角度去描述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新中国成立后的各个时期,但是制片方之前将之宣传成史诗大片却让观众有点儿不以为意。一位对剧情十分挑剔的观众说:“这陆平也太邪乎了吧?总能遇上这么多稀奇古怪的事情。尤其是最后,陆平在劳改队里都能碰巧遇到熟人。更难让人信服的是,这个人还把陆平的爱人宋小姐的信带在身上。电影里讲的一切,无法让人感觉到这是一个能够说得圆的故事,反倒像一本精致的小人书。”
也有不少观众认为这是“无巧不成书”,人生处处充满巧合,没有这样的巧合,《理发师》就没有存在的理由。他们觉得电影本身来源一部好的小说,用理发师自己的生活串联整个大时代很有味道,让观众集体体验了历史的侧面。
商业炒作VS艺术精品
观众对剧情、节奏有诸多不同意见,但在某些方面还是达成了一致,许多观众对电影的布景和摄影印象深刻,尤其是在还原老上海的发型、服饰、街景等方面做得非常好。可是,前期媒体铺天盖地的宣传,让许多观众抱怨不已,这部电影没有达到他们的期望值,他们原本以为电影会在战争、爱情上给观众以巨大的视觉冲击和情感撼动,但是这部电影却像说评书似的,敷衍地带着观众经历了一件又一件的事情,开始的搞笑和后面的悲情不怎么搭调。
与之相对立的是,部分观众认为这是陈逸飞个人最好的电影作品,它触及了大时代下小人物命运的主题,游刃有余地展现了小人物的悲欢离合,一些观众甚至认为这部作品可以与张艺谋导演的《活着》相媲美。
(东方今报) (责任编辑:乐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