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届华语电影传媒大赏4月19日晚已经尘埃落定。张静初(blog)荣膺影后,梁家辉再夺影帝,最佳电影、导演被《黑社会》(内地片名《龙城岁月》)与《孔雀》两片瓜分。众人在颁奖台上无限风光,道谢连连,但台下的评审过程又是如何呢?究竟《黑社会》以何种武器打败《孔雀》?杜琪峰在《黑社会》获得最佳影片后为何将最佳导演拱手让给顾长卫?张静初如何力克周迅、舒淇两大影后?梁家辉又凭什么在三地评委组成的评审团中获得青睐?记者直击评审现场,与11位来自内地、香港、台湾的评委一起度过四个多小时,见证评审全过程,以下便为各位看官一一分解。
第6届华语电影传媒大赏获奖名单
最佳影片:《黑社会》 最佳导演:顾长卫《孔雀》
最佳编剧:李樯《孔雀》 最佳男主角:梁家辉《黑社会》
最佳女主角:张静初《孔雀》
最佳男配角:姚安濂《青红》
最佳女配角:林家宇《月光下,我记得》
最佳新导演:李玉《红颜》
最佳新演员:冯?《孔雀》
卓越贡献奖:李翰祥
完整《黑社会》险胜怀旧《孔雀》
最佳影片评选过程
提名名单 第一轮:11评委每人先投两票 第二轮:每人投一票
《孔雀》 9 5
《黑社会》 11 6
《七剑》 1 淘汰
《最好的时光》1 淘汰
《如果·爱》0 淘汰
《黑社会》武器一:结构完整、风格统一
《黑社会》和《孔雀》一开始支持率就不相上下,评委们的讨论都集中在这两部影片上。支持《黑社会》的评委首先认为《孔雀》的完整性不及《黑社会》高。《孔雀》在形式上是三段式,分别从姐姐、哥哥、弟弟三人的角度讲述内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一个五口之家的故事,但弟弟那部分被省略许多,造成结构上的不完整。《黑社会》同样有人认为拍得凌乱,台湾评委诟病它片中人物太多认不清,而且人物间的关系也比较难分辨。不过这个观点很快受到香港评委的反驳。他们针锋相对地认为《黑社会》结构紧凑而准确,顺便也替《七剑》“平反”,认为《七剑》的所谓“凌乱”和“人物模糊”,只是电影为了节省时间,让所有元素都挨得很紧造成的。看来三地评委受到的看电影的训练不尽相同,看惯了节奏快、人物众多的商业电影的香港人,果然在这方面的接受力要强一些。
除了结构上的完整,评委们还考量了两片风格上的完整。内地评委认为,《孔雀》某些段落拍得过于华丽,甚至为了增加影片的诗意,不惜牺牲历史真实,比如用当时紧俏的“的确良”布缝降落伞,已经不顾当时的历史现实。内地评委还认为诗意场面造成影片镜头语言不统一,比如妈妈用老鼠药毒死鹅的那一段,用长镜头,显得冷静克制,但姐姐骑单车在街上放飞降落伞,却拍得很煽情,甚至有了商业片的味道。相比之下,《黑社会》“每一部门、每一环节都配合得很好,非常了不起”。
《黑社会》武器二:勇得更彻底
《黑社会》和《孔雀》都可以用“勇”来形容。
《黑社会》勇在敢于冲破市场的束缚。香港本来就以商业为重,拍电影主要为赚钱。时值市场低迷,创作力不盛之时,香港电影要不进军内地,要不拍些低成本的娱乐片,但《黑社会》抛开一切顾虑,彻底来了一次大发泄,评委们对此甚为赞赏。《黑社会》讲了一个完全香港的故事,用了一种完全香港的风格,“甚至不去考虑这种风格在本土市场会不会吃香,能不能迎合国际市场,可不可以进入内地”。由于够勇,它抛开商业和艺术的禁锢,虽然是一部黑帮类型片,却没有任何商业上的妥协;虽然杜琪峰之前已经得到过西方影评的肯定,但《黑社会》没有迎合西方观众的口味,影片的台词、起用的演员、对演员表演的处理,用的都是非常香港的方式,对于不熟悉香港文化的外来人,根本很难欣赏。评委们认为《黑社会》的不妥协从长远来看,有利于香港电影的成长。
《孔雀》勇在能突破题材的限制。作为一部反思过去的电影,《孔雀》的题材在内地影片中并不少见,去年的《青红》、《红颜》也是以过去的年代为背景,从普通百姓的角度出发,反映当时的社会对人性的压抑。不过内地评委就认为《孔雀》的主人公比较特别,在一般的“文革”影片中,他们都被描述成受害者,但在《孔雀》里他们既是受害者,也是施害者,影片开始解剖历史中人的复杂性,算是内地同类电影的进步。香港评委从另一个角度去表述这个问题,称赞《孔雀》提出了“罪”的概念,第一次提出在历史面前,每个人都有罪、都有责任,和以前只强调人都是历史的牺牲品的第五代电影很不同。不过可惜的是,《孔雀》用三段故事讲述同样一段历史,却没有处理成三个不同的角度和视角,所以三段未免有点重复。勇虽勇,但不够彻底,分数自然打了折扣。
张静初大比数完胜两影后
最佳女主角评选过程
提名名单 第一轮:11评委每人投一票
张静初《孔雀》 票数过半直接获胜
舒淇《最好的时光》
周迅《如果·爱》
提名一公布,影后之争就成为一个大悬念。周迅刚刚在金像奖上拿到影后桂冠,马上转战华语电影传媒大赏,借着得奖的余威,声势浩大,舒淇去年已经凭《最好的时光》得到台湾金马奖最佳女主角,两位影后,旗鼓相当。不过,两人中间居然夹着一个触电不久的“初哥”张静初。
资格老得多的两位影后级的女演员,反而先受到评委诟病。评委对舒淇在《最好的时光》中的表演不满意,最大观点是:缺乏说服力。她在影片中演三个角色,评委认为第一个和第二个都不适合她演,第一个故事里,舒淇演一个天真少女,但是像她这样一个有过许多经历的演员,怎么演都不像,和张震搭配,也很难让人相信他们是一对金童玉女;第二个故事虽然看出她很努力,但还是演不出那个年代的味道。评委惋惜她并非表演本身有问题,而是一开始就选错了角。至于周迅,则嫌电影将她的角色切得太零碎,而且什么东西都往她身上堆,衣服啦、发饰啦,陡增她娇小身材的负荷,把她本身给遮盖住了。
虽然张静初拍电影不久,但在《孔雀》里的表现十分出彩,话虽说得不多,但肢体语言、面部表情准确细腻,即使在大屏幕上看,也挑不出多少瑕疵。评委认为她作为一个新演员,演得自然已经不错,还能进一步,演得传神贴切,就更加难得。张静初好评如潮,最后力挫两影后,成为本届大赏的最大黑马。
梁家辉斗胜任达华,“傻子”旁观
最佳男主角评选过程
提名名单 第一轮:
11评委每人投一票 第二轮:
每人投一票
梁家辉《黑社会》 5 8
任达华《黑社会》 3
冯?《孔雀》 3
去年梁家辉和任达华从年头到年尾,电影里争棍,颁奖礼上争奖,金像奖公布得票三甲,两人分霸第一、第二位,这次又不例外,再次双双入围最佳男主角提名,看来真的是“冤家”聚首。
但两个只能活一个。内地评委迅速站成两边,有人撑任达华,有人撑梁家辉。任达华派认为梁家辉演得太外放,而任达华内敛含蓄,内心戏多,角色更有深度。梁家辉派反击说,两人各有千秋,梁家辉的外放是剧情、角色需要,他必须表现出蛮横的状态,而任达华在以往杜琪峰的电影里也扮演过类似的内敛角色,这次突破不大。台湾评委也分成两派,一派认为内敛难演,一派认为外放同样不易,特别是内敛角色容易得到评委加分,更加要多留意外放角色的细节表现。最后还是对香港演员最熟悉的香港评委站出来发表看法,他们指出梁家辉的角色虽然在港片中不少见,但是他却能在一个被演烂了的角色中,创造出新的东西,既在目中无人的同时,又表现出一份天真,“他天真到以为任达华成了他的兄弟,以至于一放松警惕,就死在任达华手上。两种性格,梁家辉演来恰如其分,也使他的角色魅力更大,悲剧性更强。梁家辉和任达华之争至此已经有了定论。
最佳男主角竞争还剩下冯?,大部分时间他都是梁、任恶战的旁观者。有内地评委特别偏爱他在《孔雀》中对患脑病的哥哥的演绎,认为他演出了一种少有的有内涵、有层次的傻。不过却有人认为他在影片中的戏份不足以担起男主角的地位,还没有夺目到能与梁、任两人相比的地步。不过,无论如何,他第一次当主角,就直接杀入最佳男主角提名,和梁家辉、任达华争奖,已算小胜一回。
最佳导演评选过程
提名名单 第一轮:11评委每人投一票 第二轮:每人投一票
杜琪峰《黑社会》 3 淘汰
徐克《七剑》 4 4
顾长卫《孔雀》4 7
杜琪峰意外落马,徐克稍逊顾长卫
最佳电影给了《黑社会》,杜琪峰本来形势大好,不想在接下来的最佳导演却意外落马。力撑杜琪峰的评委实在为他不值,认为他无论和徐克或顾长卫比,都稍胜一筹:和徐克比,《黑社会》明显比《七剑》完整;和顾长卫比,《黑社会》比《孔雀》创造性更高。不过结果已定,一票之差,无缘奖项。
剩下就是徐克和顾长卫两人的竞争。台湾评委开宗明义,形容徐克“很有趣”,理由是“他的电影很多都不完整,但还是有他的才华”。这观点马上得到香港评委的力证。首先他们认为《七剑》这部电影不易拍,第一规模大,第二地理环境险恶,还要组织镜头,徐克所面对的考验很多,但结果看来他导演能力还是超越了从前。他们还认为《七剑》的不完整正是徐克的一贯风格之一,他监制的或是导演的作品,没有一部是真正称得上完整的,不是结构就是节奏有问题。但,香港评委强调,徐克是一个天才,“他改变了香港电影,甚至进而改变了世界电影,从才华上来说,他可算是当代华语电影第一人。”香港评委甚至下了一个具有总结性意义的结论:“在华语电影界,徐克的韧力几乎无人可及。”
可惜,内地、台湾的评委虽然承认徐克的才华,却坚持从具体作品去分析,指出《七剑》种种不足。内地评委不得不指出《七剑》的遗憾之处:虽然场景和人物特别多,气势规模宏大,却让人感到凌乱,而且凌乱到让人无法理解。《七剑》本来是七把剑、七个人的故事,但除了大反角孙红雷给人印象突出之外,主角“七剑”却消失了。虽然香港评委力挺,但理由还是不能服众。徐克阻击顾长卫,最后失败。
第6届华语电影传媒大赏评委名单
内地
董冰峰(当代影像艺术展览策展人,2002年起任“影像中国”策展小组成员,2003年主编大型作者电影导演研究书系《映像馆》)
杜庆春(北京电影学院文学系副教授,联合主编过诸多电影理论与评论文集,并参加电影制作)
彭永坚(《周末画报》城市版主编,影评人)
尹大为(上海东方电视台综艺部副主任)
虞晓毅(《南方都市报》电影编辑,媒体工作者,影评人。)
周成林(影评人,撰写影评、影话、书评及随笔数十万字,散见于国内报刊,译有《时光中的时光:塔可夫斯基日记)
香港
黄国兆(资深影评人,香港国际电影节节目策划)
林奕华(香港著名编剧,戏剧导演、作家,“进念二十面体”创始人之一,1991年创立“非常林奕华”剧团,任艺术总监,至今执导作品逾三十出,包括《张爱玲,请留言》、《东宫西宫系列》、《半生缘》等)
舒琪(香港电影导演及编剧,近年执导作品有《虎度门》、《基佬四十》、《爱情Amoeba》等。“创造社”及“壹角度书店”的创办人。现任香港演艺学院电影电视学院院长)
台湾
王清华(台北金马影展执行委员会秘书长,台湾影评人协会秘书长)
王玮(台湾著名影评人,著名编剧)本报记者 曾彦斌(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摘编)。 (责任编辑:悠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