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马河声:常署名为“大龙河声”,1964年正月生于陕西合阳。著有《马河声书画》(陕西人民出版社)、《中国书法家全集·傅山卷》(河北教育出版社),编有《贾平凹书画艺术论》(陕西旅游出版社)、《禅思抱散》(北京文苑出版社)等。现为陕西太白书院副院长,合阳中国曹全碑研究会副主席,关雎诗社顾问。第1页
有一部著名歌剧《艺术家的生涯》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那群穷苦卑微的艺术家在城市的角落乐观地生活,他们拥有自己不凡的精神家园,那冰凉的小手感动着万千后人。不知怎么的,见到马河声和文艺圈朋友们谈笑风生时,我还是想探究他的过去,他那有着传奇色彩的也并不遥远的过去……;马河声二十年前就离开了他赖以生存的合阳农村,开始了城市里艺术淘金的旅程;他历经波折后终于在古城文宝斋谋到一个美差,每天写字、制印、作画、接待外宾,就这样一直守望着古典艺术的山山水水。他和一些对艺术狂热的青年一样,执著于和名画家、名理论家通信探讨国画真谛,手头“阔绰”时舍不得添置新衣却用来邮购好书;他没有城市户口、没有固定工作、没有金钱储备,却对生活充满信心,常常从南郊住处八里村骑自行车去钟楼,看着城市迷离的灯火、去体育场听一场演唱会,精神就得到了无限的满足。
苦读理论,练习国画、书法的各个流派,找名家切磋,就这样度过了漫长又充实的二十年。在最最艰难时刻,因为心中对艺术近乎宗教般的追随,让他没有感到丝毫孤寂,这一点得到许多人的首肯。也许是他乐观、积极、向上的心态感动了这个大都市,古城的文化界开始流传着“大龙河声”这个名字。此时,书、画、篆刻都风格独特的他几乎是一下子跃入了文艺圈。有文艺评论家评价马河声的国画有着大师黄宾弘的风韵,山山水水细腻悠远,无不游荡着智者的灵气,给人以成就来者的信心。见惯了高楼大厦的人们在这些高山、翠竹、小溪掩映着的小屋里,洗涤着世间浮躁的烟尘,寻找着志气高远的精神世界;他的书法则如游龙,遒劲古朴;而他的篆刻以书入印,使刀若笔,追求自然拙朴的意趣,许多名人大家的用印皆出自其手。但是这些都没有让他走进大众的视野,这种文人间的相互默默欣赏直到《甲申泪》的出现让一切都趋于明朗化。《甲申泪》以陈家山矿难温家宝总理慰问矿工家属为背景创作,总理悲痛的面容和小男孩伤心欲绝的表情让观者震动,这幅人物画充分表现了画家深厚的造型功底和对重大历史事件的敏锐把握,以及新一代画家对领袖人物的平民视觉,这无疑又一次证明了文化的内核是崇高的情感表达。文艺应该关注人、肯定人这个千古不变的真理在河声的国画中得到体现。因此,马河声声誉鹊起,欣赏者开始遍布到各种人群,打破了画家隐士般的个人生活。
马河声很早就受到古城作家、教授、文艺评论家的关注,看文字便可知一二。晓雷赞叹属龙的马河声:大则吞云吐雾,小则隐芥藏形;升则飞腾于宇宙之间,隐则潜伏于波澜之内。龙者,绝非池中之物。孙见喜这样总结:河声笔下的风物人物、生命生活,无不以其黄河岸边的乡恋为依据,无不以河涛奔流为气韵,这是他作为“武人”的气质和意象,而他苦心孤诣的蝇头小楷、他精描细绘的国画小品则是他作为“文人”的质地和修养。贾平凹在《推荐马河声》中则情真意切地写道:我不推荐他,马河声依然是马河声,但我不推荐他,我的良知却时时受到谴责,从年龄和阅历上我当然算是他的老师,从书画艺术的修养上他却应该称作是我的老师。肖云儒肯定马河声能有今天是自由、自信、自强的结果。还有大人物这样抱怨:看到(马河声的国画、书法)就赞美,却从来没有把一幅画赞美到自己墙上去。一想到这些,一个字就都不想写了……
成名之后,要应付聚会、笔会、应酬等等事宜,马河声机智幽默、引经据典的语言让许多人甘愿围绕在他左右,还经常发生聚会撞车的趣闻。古城许多学者欣赏他的人品和画品。生活境遇的改变,使河声也有了将军肚和弥勒像,淳朴的本质却依然没有改变,这名积淀极深的文化隐者表现出来的其实只是他众多成就的冰山一角,属龙的他总是以大龙作比,在这个颠覆传统的时代他的出现堪称是一个奇迹,但是只有河声和他的挚友明白:奇迹的诞生要经过许多年的历练和沉淀。这样说来,马河声的艺术现象大爆发并不是他艺术成果的终结而应该是一个开始才对。(谨以此篇向不懈追求理想并奔波在成功路上的人们表达深深的敬意!)文/富筱琦第2页
(责任编辑:Alina)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