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场将选择一套方案演奏。
曲目A:
■ 中国和澳大利亚国歌
■ 交响诗《唐璜》(作品20号) R.施特劳斯(德:1864-1949) 17分钟
《唐璜》是德国作曲家理查·施特劳斯根据奥地利诗人列瑙的《唐璜:一首戏剧性的诗》而创作的。 作于1888年,1889年由作曲家本人指挥首次演出于魏玛。这是显示施特劳斯完全成熟并具有自己特点的第一部作品。在列瑙的笔下,唐璜并非好色之徒,他是一个梦想家和哲学家,迫切寻求理想,为青春欲望的风暴所驱使,寻求一个又一个理想化的女性,但是遭到无休止的失望,幻想不断破灭,最后死于敌手。交响诗的第一个重要主题代表唐璜已登上他的历险征途,这个主题的每次重新出现都仿佛代表一个新的情节。随后的几段爱情的音乐,描绘了唐璜所希望的理想情人的性格。最后乐队临近一个极大的高潮,然后在进行中突然中止,这是一个可怕的停顿。随着小号中一个不谐和音穿刺而过,音乐突然消失。没有哀伤的结束语,只是淡泊地承受人类一切探求的结果,然后是寂静。
■ 第二钢琴协奏曲(S.125,A大调) 李斯特(匈,1811-1886) 21分钟
李斯特的第二钢琴协奏曲(S.125,A大调),作于1849年,1857年1月7日在魏玛
首演,独奏是李斯特当时的学生汉斯·冯·勃隆沙特,指挥是李斯特自己。这首协奏
曲是整个不间断的乐章,它以一个基本主题统一全曲,是一个梦幻般充满美的旋律,
这个主题出现各种各样的变形,配以变化音和弦的烘托,钢琴华彩始终在那里炫技。
中部,有充满忧愁的大提琴倾诉,钢琴使用了琶音。末段,钢琴华彩后,发展为庄严
的快板,最后是眼花缭乱闪电般的结尾。鲁宾斯坦曾对李斯特与肖邦作过一个比较,
他说,肖邦是把人们带入梦境,使他们在那里流连忘返,而李斯特则是遍洒阳光和令
人眼花缭乱的那种光辉。
■ C小调第一交响曲(作品68号) 勃拉姆斯(德:1833-1897) 45分钟
勃拉姆斯在德国音乐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他和巴赫(Bach)、贝多芬
(Beethoven)因在音乐方面的杰出成就,又具有相同的字母开头,而被人们成为"三
B"。他一生创作了四部交响曲,各有其不同的思想内容,各自形成一部独特的音乐戏
剧。这第一部像宏伟的史诗,可以看到贝多芬“从黑暗到光明”构思的强烈影响。它
留有作曲家“狂飙时期”的一些印记,充满了不稳定情绪和矛盾的内心斗争。无论在
思想构思、结构原则,或是在主题形象和风格等方面,它都创造性地体现了克服障碍
而赢得巨大欢乐的思想,无怪有人称之为“贝多芬第十交响曲”,借此强调他对新浪
漫乐派,即标题交响乐派创作经验的摒弃和对贝多芬传统的继承。《第一交响曲》是
戏剧性的,它的感情强烈,但又有所抑制;它的情绪发作猝然,但没有达到那种心醉
神迷的程度。尽管如此,它最后用大调和弦结束全曲——一切全部沉浸在胜利和凯旋
的气氛当中,成为对生活的大喜若狂的赞颂。
曲目B:
■ 中国和澳大利亚国歌
■ 中国音乐作品
■ G大调钢琴协奏曲 拉威尔(法,1875—1937) 23分钟
这首协奏曲诞生于1928年,是一首按照莫扎特或圣-桑的精神写成的协奏曲。它充满了明亮的阳光和真诚、乐观的精神,具有民间音乐的风味,十分倾向于古典性,那听似光辉耀眼的形貌带给听众是更多的安宁、平静。
第一乐章:是爽朗的快板,在轻盈而虚无缥缈的气氛中,独奏短笛在钢琴双调性琶音闪烁透亮的背景上吹出生气勃勃的小调。钢琴奏出柔和而富于歌唱性的主题,隐约可以感到其中存在的爵士音乐的因素。作者在这首协奏曲中描绘的一系列音乐画面,可以感到一些新的情调和新的生活特征,包括对外表华饰的癖好和时髦的影响等,这也正是这一乐章的特点所在--古老的协奏曲的室内乐式同全新手法的结合。
第二乐章:全曲缓慢而抒情,形式单纯,和声简朴,旋律异常优美,展示出明朗而崇敬的情绪。
第三乐章:是一首供独奏家炫技,并配之以织体轻巧,妙趣横生的乐队伴奏的光彩耀目的乐曲,并含有爵士乐因素。这个乐章篇幅虽短,但具有一定的技术难度,它要求节奏像节拍机那样准确,同时又得给予演奏者充分的自由,尤其结尾处是以超音速般的速度在飞跃,仿佛它还未"起飞"就已结束了。
■ 升C小调第五交响曲 马勒 (奥:1860—1911) 68分钟
马勒的第五交响曲于1904年10月18日,在科隆由马勒亲自指挥首演。这部规模庞大的交响曲充满了忧思的情愫,悲痛的色彩、乐观的性格,寄托了作曲家在错综复杂的社会环境里产生的美好理想。庞大的乐队,丰满的配器,磅礴的气势,绚丽的色调,构成了马勒交响曲的鲜明特色。
全曲共包括三大部分,第一、三两部分又各自一分为二,因此可以说全曲共有五个乐章。第一部分包括:
1.葬礼进行曲。一个孤独的小号宣布了这一葬礼的第一个,也是最重要的主题,它像是来自远方的庄严号召。沉静而悲恸的葬礼进行曲的主题取自他创作的组歌《少年磨耗》和《亡儿悼歌》。“在低音提琴和大管的持续低音之上,小号的尖利的音响表现出天昏地暗般的悲伤,与弦乐器半音进行的哀泣互相呼应,这一段音乐描写绝望之情,汹涌奔腾,在前人的音乐中未有可与论比者。”马勒在这里敏感而公正地设想出一种全人类都有的原始感情,并把它化为直接,生动而不可抗拒的音乐语言。
2.激动的暴风雨般的快板。前一段可看作是这个暴风雨般的乐章的铺垫,这里的第一主题是一种疯狂的迸发,有惊慌失措的呼喊,好似与恶魔展开你死我活、刀光剑影的搏斗。而第二主题,马勒要求恢复葬礼进行曲的速度,如诗意般抒发,最后,一声庄重的鼓击,结束了这首极度悲恸的悼歌。
第二部分包括:
3.谐谑曲,带有圆舞曲性质,似乎在对浪漫的过去做一番诗意的回忆。这是一个主题变化十分丰富、自由欢快的谐谑乐章,其最显著的特点之一是出色地运用了一支助奏的圆号及弦乐的拨奏,气氛十分热烈,暗示了作者某些传奇经历和思乡之情。第三部分包括:
4.小柔板。是一首弦乐与竖琴奏出的沉思歌曲,中段充满了热切的渴望之情,具有丰富的浪漫派绮音效果。
5.末乐章:回旋曲,诙谐、清新的快板。马勒的很多作品都有一个悲剧性的结尾,但第五交响曲却反其道而行之,它充满了热烈而活跃的情绪,有如贝多芬《英雄》交响曲终曲的欢快和激昂;最后在一种奇异光彩的音响中结束。 (责任编辑:老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