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香港电影金像奖25周岁,可主席文隽期盼的历届影帝影后聚首的壮观景象最终没有出现。尽管,早年的影帝影后,如李修贤、惠英红、郑则仕、叶童等都陆续到场。但包括张曼玉、周润发、周星驰在内的许多如今于世界范围知名的演员却尽数缺席。 也许如香港电影一样,香港电影金像奖也已进入一个转型期。
香港电影正在走向与内地的合拍片时代,甚至于有些香港导演决定以新马泰的电影市场交换内地市场,主拍适合内地观众口味的电影。于是在昨日的紫地毯上,出现了许多内地电影制片厂的领导。让人错觉是回到了一年一度的华表奖颁奖礼。尽管如章子怡成为金像奖影后、成龙晋身金鸡奖影帝,都是一种电影发展的良好趋势。但作为一个立足于香港本土的电影节,似乎更应该抓住香港本土的电影明星,毕竟在整个华人地区,香港的造星工业可谓最为成功。如同好莱坞的奥斯卡比三大国际电影节更备受瞩目一样,明星效应在一个电影颁奖礼上至关重要。所以,即使希望星光大道上多一些内地影人,也希望露脸的是熟悉的明星或者导演,而并非大家思索半天却不知姓什名谁的电影工作者。
一个电影节能够召集到多少有知名度的电影人,应该也是一个电影节在电影人心目中地位的体现。同时,也很期待华语地区的电影人多一些对本土电影节的支持。电影工业的振兴,除了闭关炮制好作品,更需要凝聚观众对于电影的关注与热情。而电影节,无疑是一个展示电影魅力的良好平台。如果华语电影的每一个电影节,都能有“超级女声”决赛时的收视率与关注度,相信电影工作者不会再为如何吸引观众而头痛不已。早报记者
刘嘉琦 发自香港
(责任编辑:枫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