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过四天,陈逸飞遗作《理发师》将在上海盛大首映。昨天,一部名为《绝唱时刻》的纪录片首度曝光了陈逸飞在片场的最后影像,回望了一个最真实并且鲜为人知的《理发师》。
这部纪录片的拍摄者正是剧组的执行副导演,在他与陈逸飞交往的13个年头里,他被这位“事无巨细亲历亲为”的导演的极端认真所征服。 他说:“事实上剧组的美工是没人做的,因为陈逸飞都会亲自来,甚至一个群众演员的化妆他常常亲手上阵。”记得在拍摄这个纪录片的时候,陈逸飞对小儿子说“谢谢阿叔留下这美好的时光”。冥冥之中,竟然成为一个“预言”。
最后的亲情:儿子来探班
纪录片开始,是陈逸飞幼子陈天前往“探班”的场景。慈父的幸福荡漾在镜头里,陈逸飞搂紧儿子猛亲一通,陈天聪明伶俐地背诵英语单词,陈逸飞脸上立即写满父亲的骄傲。陈天要回美国之前,陈逸飞说:“亲亲爸爸。”陈天一阵口水侵袭后,陈逸飞一脸享受得说:“舒服啊,太舒服了!”有一个被剪掉的珍贵镜头是,陈逸飞牵着陈天走出去,逗儿子说:“谢谢阿叔,给你们拍下了美好的时光。”冥冥之中,竟然成为一个“预言”。
最后的冲突:剧组闹饥荒
《理发师》二度开机,依然遭遇资金危机。这部“理发师重拍纪实”中用近乎赤裸裸的真实镜头捕捉到拍摄过程中剧组遭遇的“饥荒”难堪。在外地拍摄时,灯光组的工作人员每天处于“半饥”状态,一个工作人员对着镜头说:“伙食太不符合胃口,饭太难吃,我到这里一顿组里的饭也没吃过,都是吃自己的饭。”矛盾在一个凌晨爆发,摄影王晓明来到陈逸飞面前诉苦,手下工作人员饿得头昏眼花,管饭的阿姨只肯给每人两片馒头片,“不够可以喝粥”。陈逸飞无奈地说:“我也不在乎这点夜宵钱,中间的环节明天开会解决。”第二天一早陈逸飞就给上海打电话:“换个买菜的人,吃饭都成问题多坍台。我这个人不看过程,只看结果!”如此解决了剧组的“馒头片”事件。
最后的阐述:寻找陌生感
2005年2月28日,《理发师》剧组移师和平饭店,拍摄陈坤和曾黎(曾黎博客,搜索曾黎)吃饭的戏份。
陈逸飞坐在监视器前,对吴思远比划:“如果这两块暗掉还可以……”对于这观众太过熟悉的银幕场景,陈逸飞也要让这场简单的戏份“与众不同”。“因为和平饭店已经拍过很多戏份,我就要寻找到它一种陌生的感觉。所以我们打的是顶光,照射在这柱子上,煞白,像一座纪念碑,底光用红色反光,营造色彩感,塑造一种气氛。”这些话成为了最后的阐述。
《理发师》背后的遗憾
钟副导演也是陈逸飞十多年的好友,他昨天还向记者透露陈逸飞一批惊世遗作的存在,21幅高丽纸彩墨画竟然成为陈逸飞转变风格的“绝笔”。2005年年初三半夜,陈逸飞突然致电钟导要他来看自己的新作,21幅全新笔触的美女图令人惊艳,“虚实相间的人物造型,有不同肤色的中外美女。”陈逸飞自豪地表示,这些作品就是他拍完《理发师》之后要好好经营的对象。年初三之后,陈逸飞再也没有提起过画笔……
(责任编辑:林克) |